大地上的眼影盤
轉載自 中國國家地理
大地之上鋪排著齊整的色塊,一隅有一隅的風采。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像極了女性鍾愛的眼影盤,今天地理君化身美妝博主,帶你看看它們暈染出的色彩。


01 農田
井井方田,連疇接隴。
阡陌縱橫,溝澮四通。
在規則的田畝裡栽植莊稼,本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的古老設計,而從無人機的視角向下看,卻能撞見一塊頗為現代的眼影盤。

02 水田
是用於種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土地。
為了方便蓄水與行走,會在田間修築高於地面的狹窄小路,喚作田埂。
平直凸起的田埂把農田劃分成小塊,給人以強烈的切割感,水田中農人們俯身插秧的圖景更是田園詩繞不開的美好意象。

03 旱田
指土地表面不蓄水的田地。
在平原地區,人們依傍旱田發展成規模型的農莊種植小麥、玉米等耐乾旱作物,麥壟在滾滾的麥浪中向前延伸,明度不同的黃色雜處其間,深淺輝映,格外抓眼。

04 花田
當田地上生長著花卉,我們就能幸運地看到大地的彩妝。
小小的一塊地皮上各式鮮花簇擁成條帶狀,有著比織錦更豐富的色彩。


05 梯田
當平鋪在大地上的農田隨地勢爬升,在山坡上呈階梯狀地層層堆疊,成為雕刻在大地上的等高線。
色彩迷離,水光瀲灩,令美妝博主地理君不禁感慨,這簡直是一整個眼影盤專櫃啊!

滇南哀牢山上,以哈尼族為代表的山民們用手中的鋤頭和犁耙,將莽莽大山墾殖成浩瀚的元陽梯田,展示著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坡緩開大田,坡陡開小田,大者達數畝,小者似簸箕。
山民本無意于造景,卻成就了崇山峻嶺間的農業奇觀。

待到春耕的灌水季節,聚積的雨水沿著挖好的溝渠,從高處一畦一畦地跌宕下去把山壟點亮。
明晃晃的水田,金燦燦的晚霞,蜿蜒的田埂,渺渺的山崗,梯田從黃綠交織的油彩,變成了一幅意境朦朧的水墨畫。

而在雲南東川,海拔約2000米的河谷裡,大地正向你袒露它炫目的底色,這裡的梯田呈現脂粉般飽滿的鮮紅。

溫暖濕潤的氣候營造了這一奇觀。
豐沛的降水帶走了土壤中的可溶性礦物,鐵鋁氧化物則慢慢沉積下來構成了土地的紅色,由於這裡的土壤保水性較差,不耐旱的植物難以生存。
金黃的油菜花和青翠的小麥苗,夾雜著裸露的紅土地,組合成紅黃綠交錯連綿的山景。

06 鈣華池
大地之上還有一種形如眼影盤的絕景,叫作鈣華池,它出自大自然的手筆,看那天然的白色岩石層層疊疊鋪滿山坡,近觀坡面還有著細密的紋理。
山頂的泉水沿雲台玉階潺潺漫下,天光、水色、山景在這裡融為一體。

築造這樣偉大工程的設計師,正是那流動的泉水。
從山頂流下的泉水富含礦物在斜坡上遇到微小的凸起時,泉水中的碳酸鈣會以此為核心析出,慢慢將它包裹起來,形成一道“攔水壩”,築壩過程不斷重複,天長日久就成了臺階的模樣。

07 白水台
位於雲南香格里拉的哈巴雪山麓。
高聳的青山之上,鑲嵌著一片片巨型的玉鏡銀屏,天朗氣清,碧水盈盈。
不遠處的蒼岩上鐫摩崖詩一首,“雲波雪浪三千壟,玉埂銀丘數萬塍”,在納西人的傳說中,東巴教第二聖祖阿明什羅在此修煉得道,這裡被奉為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有仙人遺田之美譽。

08 五彩池
是四川黃龍景區彩池景觀中的精粹。
這裡的池子盛著鮮豔的色彩,有的水色碧綠,有的流泉粉藍,它的美來自水中的鈣鎂離子,它們使水體對藍紫光的散射率變大,從而呈現出純正的色彩。
鈣華、藻類、鐵離子以及水深變化,更是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

09 鹽田
前人煮海為鹽,後人營造鹽田。
形如妝盤的鹽文化景觀是歷史的烙印,也是華夏大地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潮來潮去的海岸線是天然的曬鹽場,海南洋浦鹽田村的千年古鹽田,是中國最早開始日曬制海鹽的地方。
這裡錯布著許多頂部平整的石頭,方方圓圓,形似墨硯,規模宏偉,林立海邊,它們其實是盛裝著濃鹵水的曬鹽槽。
歷史上瓊北火山爆發頻繁,熔岩流經之處留下了大量玄武岩,這些岩石被鹽田村人的祖先打磨,成為兼具實用性和美感的鮮活文物。

山西運城南面的鹽池堪稱中國的死海。
這塊總面積達132平方公里的內陸鹽湖,在南風的吹拂下,不斷地結晶出白花花的財富。
所謂“先有鹽務,後有運城”,早在春秋時此地就被稱為“鹽邑”,元代末由鹽運使主持修築了城池,由於水中鹽藻、鹵蟲、礦物成分的不同,運城的鹽田呈現出耀眼的色彩,紅藍粉綠,相映成趣。

與運城鹽池相仿,澳大利亞赫特潟湖的鹽田之所以常年呈現明亮的粉紅色,是因為湖水中的杜氏鹽藻產生了豐富的β-胡蘿蔔素。

如果通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鹵水,曬製成的鹽叫作井鹽。
生產井鹽的豎井就是鹽井,是由藏、納西民族共同創造的奇觀

這裡的鹽田通過木架懸空搭起,衣著鮮豔的納西婦女從兩岸的鹽井中撈出鹽鹵,傾覆在房頂的鹽田上,雪白和絳紅的水面高低錯落,緊依在瀾滄江畔,在高原的豔陽下熠熠閃光。

該怎麼形容這一塊塊排開的美景呢?
或許眼影盤是個不夠貼切的比方,但沒有疑問的是,這些在時空分佈上相去甚遠的大地藝術,卻都有著一種壯觀的秩序感。



化上靚麗的眼妝更要培養博覽的眼光,有時你覺得看倦了身邊的庸常,就跟著地理君把目光投向遠方
- END -
圖片來自123rf、視覺中國、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