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和遠方在哪裏?
轉載自 CNG 中國國家地理
有的人出門旅行,愛打卡、發票圈,無論是看美景還是吃美食,總要先喂飽鏡頭。
有的人旅行愛睡覺,路上睡、酒店睡,一天24小時都不够他睡,說是旅行,不如說是換個地方睡覺;
而有的人旅行,愛寫詩。
走遍半個中國,寫下幾百首好詩,誰這麽有才?
他就是一壺酒、一把劍、雲游四海的詩仙——李白!

大部分唐詩裏都有對地理形態的描述,詩人利用自然地理爲意象,形成了詩歌的內涵和風格,而後詩歌又化作了景觀。
偉大的詩歌在成就一個詩人的同時,也讓人們記住了這些與詩歌息息相關的地理表述。這種表述有描寫客觀的自然地理,也有詩人與外物互動過程中心靈的感發,是詩人主觀意識下的第二自然。
李白一生所寫的詩歌大約有一千餘首,其中與自然山水相關的有六百餘首,讓我們通過解讀李白的山水詩,在山水間與詩仙的靈魂相遇。

01 峨眉山
登峨眉山
李白 〔唐代〕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烟容如在顔,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携手淩白日。
李白在青少年時代游歷了蜀中許多名山,深受山水靈秀之熏陶,這便定下了他一生熱愛自然、漫游山水的基調,也孕育了他自由奔放性格之根。
在漢代,蜀中道風很盛,峨眉也是著名的仙山。唐代雖說道風未淪落,却已走向下坡。宋朝便漸次爲佛教所替代,至今滿山都是佛寺。
峨眉山不僅是人們熟悉的一處佛教聖地,在地質構造上也極爲獨特——它是一座典型斷塊山。
山頂似一張傾斜的桌面,表面被一層厚達400多米的玄武岩所覆蓋,這一層厚厚的峨眉山玄武岩,猶如一層堅不可摧的“金鐘罩”。
在峨眉山的不斷抬升過程中,玄武岩經受住了剝蝕的考驗,最終使得峨眉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斷塊山造型。

02 廬山
望廬山瀑布
李白 〔唐代〕
日照香爐生紫烟,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曾在成都干謁益州長史蘇頲得到過這個大手筆的稱贊,却沒得到他的薦舉。幾年後,他决定“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前後,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廬山不僅風光絕俗,更是文化名山、隱居之廬、佛教祖庭、道教洞天、求學名山。
廬山集合了古人各個“派別”的旅行成果,無怪乎歷代文人爲廬山痴迷,吟咏不斷。廬山屬於季風區,風大霧多,平均一年中有200天是雲霧天氣,從江西廬山牯嶺鎮觀雲亭附近能看到雲瀑從小天池傾瀉下來——“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新的“廬山瀑布”景觀。

03 終南山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唐代〕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却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
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期間,曾干謁過安州李長史和裴長史,但都沒能得到提携,于是决定西入秦海,到長安尋求政治出路。
他取道南陽,北上長安,住在終南山南麓的松龍山村時寫下了這首詩。作爲道家文化的發祥地,老子曾在終南山留下了《道德經》;作爲儒道一家的隱居寶地,士大夫們進可致仕,退可逍遙……
終南山,留存了中華太多的積澱:終南山既是一段山脉,同時也指一座山峰,廣義的終南山,指陝西境內的秦嶺,西安人習慣稱爲“南山”。
而人們通常所說的終南山更爲具體,也就是今西安南方100公里處的那座山,主峰海拔2604米。

04 泰山
游泰山六首(其一)
李白 〔唐代〕
四月上泰山,石平禦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穀隨縈回。
馬迹繞碧峰,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登高望蓬流,想像金銀台。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四月,李白來到泰山,寫下了六首贊美泰山的組詩。
他走的是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明皇東封泰山所走的禦道,所以詩的開頭便說明皇封禪的故道已長滿了青苔,只剩下類似哀號的松聲,接著便轉到寫游仙,似乎有弃世之意。
其實,他從未放弃對仕途的追求。
果然,由于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薦,不久詔書來了,李白在他42歲的時候,終于“仰天大笑出門去”。
泰山,即使沒有去過的人,也熟悉它。
泰山稱霸五岳,獨領名山風騷,靠的是其無可爭議的實力,“五岳之首”的泰山不但是“文化高山”,更包含著豐富的地質遺迹。
泰山是華北地區最古老的地層。一天門、中天門和南天門三大臺階式的地貌景觀就是泰前斷裂、中天門斷裂和雲步橋斷裂這三大斷裂呈階梯式降落而形成的。
試想,如果沒有這三個雄偉突兀的斷裂山頭,大概也不會有帝王去封禪敬山了吧。

唐代詩人李白的一生充滿了無數的傳奇。
他才氣曠古沖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他傲然于世——“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仗劍出游——“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山水有幸,在李白足迹所到的地方,景觀化作了詩歌,在他走後,詩歌又化作了景觀,他的詩魂與山水同在,生生不滅,經典永存。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地方,李白還去過哪裏?看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月)
李白,一生流離坎坷,漂泊各地,曾西上峨眉,東游天臺,南達零陵,北抵幽燕,而且某些地方來回反復多次,所以在繪製這張李白行踪圖時,幷未按李白生平各階段所涉足的地點而繪,而是總的繪出了他一生中足迹所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