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許拍照的國家,像活在上個世紀
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

提到阿爾及利亞,真的太陌生了。乍一聽,可能不知道在中東還是在非洲,腦補畫面也在沙漠還是草原峽谷之間猶豫。
這個位于非洲北部的國家,神秘得很,自帶與互聯網絕緣體質。除了商務和項目外派的訪客,兩年前到訪的游客數字只有寥寥可數的兩千多人。不同于鄰居網紅摩洛哥和埃及,阿爾及利亞對外界保持低調,許多區域內甚至不允許拍照,見過其真容的外人就更少了。

跨越撒哈拉沙漠和地中海文化圈,與法國隔海相望、藕斷絲連,這裏被譽爲北非的“日落之地”、歐洲的後花園,同時又充滿歷史文化氣息。加繆的《蒂巴薩的婚禮》中把這海邊羅馬古城描繪得令人充滿遐想:
“春天,蒂巴薩住滿了神祗,他們說著話兒,在陽光和苦艾的氣味中,在披挂著銀甲的大海上,在深藍色的天空中,在鋪滿了鮮花的廢墟上,在沸滾于亂石堆裏的光亮中。”
揭開包裹著混血面孔的白色面紗,阿爾及利亞到底長什麽樣子?
01 景和人都上鏡,但禁止拍照
阿爾及利亞實際上比它在網上的存在感要大。作爲非洲最大的國家,阿爾及利亞也是世界上第十大的國家,大小是英國的十倍。

從對岸希臘飄來了阿特拉斯的神話,廣闊的阿特拉斯山脉擋住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的酷暑,將阿爾及利亞的北部沿海分進了溫暖多雨的迷人氣候。千年歲月裏,這狹窄土地的過客就有腓尼基人、羅馬人、汪達爾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法國人,似乎人人都流連忘返想在此留下痕迹。
阿爾及利亞一直是非洲連接阿拉伯半島與歐洲的樞紐,曾是“羅馬帝國的糧倉”,漫長的海岸綫上矗立著不同文明留下的遺址。其通用語言是阿拉伯語和法語,不少居民還會說傳統的柏柏爾語言。
雖然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情緒起伏大,但是其中存藏的石油、天然氣足以支撑阿爾及利亞三分之一的産業。沙漠裏看似落後的小村落,居民人均生産總值也達到四千美元。

和目的地搜索榜上常駐的摩洛哥相比,“北非油庫”阿爾及利亞更像個中東地區的石油國家,旅游業幷不是它的必需品,旅客反映的神奇事不斷有。比如貨幣除了當地第納爾,身在非洲但還是歐元最好用,換錢官方匯率甚至不如黑市。
簽證困難,旅游攻略也靠口口相傳,但是對于嚮往冒險的背包客,千辛萬苦進入阿爾及利亞後都大呼“值得一來”。姑且不談鼎鼎有名的七處世界文化遺産,從北部首都阿爾及爾落地開始,經過保存尚好的古城還有未開發的海灘,直到撒哈拉的橘色荒漠,處處都令人大開眼界。

觀察一下阿爾及利亞人,就容易被首都的美女帥哥驚鴻一瞥迷住。阿拉伯長相的濃眉大眼高鼻梁,再添加幾勺子的歐洲混血,非洲人也可以是金發藍眼睛白皮膚。
網上的照片和視頻資料少得可憐,原因是越往南部沙漠去,旅游(打卡拍照)的難度成倍上升。從僅有的游記來看,想要進入撒哈拉沙漠區域乘吉普車探訪史前壁畫,首先需要申請特殊的入境許可,這門檻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如果想單人進入傳說中完全不能拍照的蓋爾達耶市 (Ghardaia),當地人嚮導是最基礎的配置,最好還有兩個。這座擁有五千年的 “綠洲的明珠”,完整保留著十世紀以來最傳統的柏柏爾人建築群,設計冬暖夏凉又密閉幽深,航拍看是個錯落有致的城市。

游客只能經過跟團的方式進入村落群,因爲自己走的話,絕對會迷路,天黑前都走不出來。
一位歐洲旅游博主曾跟著嚮導探訪這座神秘的古城,嚮導先讓博主換上了傳統的服裝戴好清一色的帽子,假裝都是本村人再領著他到處閑逛。過程中多次强調不能對人拍照,只要相機一拿起來,當地人就會紛紛別過臉去匆忙走開。
城內中央露天市場內還是千年前的樣子,各家擺攤兜售農産品、羊毛編織和珠寶首飾。人聲吵雜,除了沒有任何現代標志和廣告牌,這裏和普通周末集市幷沒有太大區別。

只不過在這裏生活的人們,固守著古老的傳統,甘願走得比全世界慢一些。居民們不需要看時間,早上牧羊人牽著驢羊出城等時候,便知道該去做禮拜了。
不止是南部傳統的古城,在首都阿爾及爾拍照也需留個心眼。
旅游景點拍照基本是安全的,爬上山坡到達非洲聖母院,遙望薄霧環繞的地中海。回頭俯瞰新城區,還以爲自己穿越回去了一百年前的法國,街頭公園和歐式風格的建築互相呼應。
但是在舊城區,阿拉伯式民居、別墅、清真寺、小型博物館鱗次櫛比散落在古城裏,樓間和各式樓梯巧妙鑲嵌在其中。由于是垂直的山城結構,居民生活一覽無餘,拍照就需要徵求當地人同意。

在航海回憶與海盜傳說彙聚的卡斯巴哈,拍照也需要提防會不會拍攝到警察等巡邏人員。假如被抓到,警察會要求檢查一張張照片,花一個小時重溫一下你拍攝的城堡、古代寺院和奧斯曼宮殿,還有四世紀的迦太基貿易驛站。
假如你的照片中出現了民居群,房頂之間雕花陽臺上挂著飛舞的衣物,外墻上裝飾著彩瓷,街巷中隱隱約約的花園和噴泉,低矮臺階上店鋪門口堆滿毛氈、茶具、首飾等小玩意。那檢查一定會非常細緻,生怕你在未經同意下拍攝到了已婚婦女的臉。
也許只有到了蒂巴薩無人出沒的古羅馬遺迹前,游客才可以盡情拍照。殘垣斷瓦之間,背景藍色大海之前,夾著被曬乾的汗味,記得留下在阿爾及利亞的最美的游客照。


△海邊的蒂巴薩古羅馬遺址/wiki
02 阿拉伯與地中海之間的口味
阿爾及利亞人高度神秘,但是他們的食物的照片却常見得多。
地理位置的特殊令這裏的飲食文化,落在阿拉伯和地中海口味的交界。多年的文明變遷豐富著阿爾及利亞的菜系,阿拉伯人帶來了各種香料,西班牙人帶來了橄欖、橙子李子等水果,奧斯曼帝國帶來了甜品,法國人帶來了咖啡館。
除了和阿拉伯口味一樣愛甜品,酸味和辣味在這裏大行其道,川菜是最受歡迎的中餐。阿爾及利亞人吃飯也不跟隨歐洲或者阿拉伯世界,他們獨樹一格地使用湯匙吃飯。

若是要說餐廳的常餐,阿爾及利亞的餐廳無趣得很。基本每家都是提供差不多的拼盤,牛羊肉、羊肝、烤串、薯條、沙拉、土豆泥、鶏蛋餅,只是在混搭的排列組合來點花樣。
必不可少的主食叫古斯古斯(Couscous),是一種用杜蘭小麥研磨而成的小米飯。小米蒸煮兩三次後,淋上清水、橄欖油、牛羊肉和蔬菜製成的混合物,最後來點葡萄乾和洋葱醬。

看似無法打動人的賣相下,鹹中帶甜的口味令本地人愛不釋手。有個性的厨子們還只在周五提供這道菜,所以周五的乾飯活動名就叫“趕小米飯潮流”。
據說這大雜燴的料理,最初是爲了北非各地游牧民族能一次補充各種營養而製作的。所以它既可以是前菜沙拉,又可以是主菜或配菜,冷食熱食各有風味,甚至還可以做甜品。
另一種傳統食物塔吉鍋料理(Tajine),看得老藝術家差點以爲是鶏煲。蒸汽燜鍋,節水又能鎖住肉汁,主食材按預算來選,所以是鶏煲還是羊肉煲還需要開鍋那一瞬間才知道。

吃膩了傳統美食,阿爾及利亞隨處可見的還有法國料理。從1830年開始,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還直接把其劃爲法國本土的三個省。大批法國人舉家移民至此,成了加繆筆下的异鄉人。他們的後代被稱爲“黑脚”,將法國長棍麵包直接種在了這裏。
所以現在要點一份便宜的快餐拼盤,通常是法棍和薄餅比薩選一,配上當地人喜愛的燉湯烤肉等肉食,升級還可以加個薯條或土豆泥。
若是喜歡甜品,到這裏會發現法式甜品、土耳其式甜品都加上了非洲大地的粗獷,甜得令人吃不消。因爲用純蜂蜜調味,可能在你嘗到這塊酥皮蛋糕之前,蜜蜂就已經吃過了。

在禁酒的阿爾及利亞裏,飲料的創意更是意想不到。除了原來就愛喝的蒸汽咖啡和阿拉伯咖啡,當地人還把薄荷茶當威士忌喝。如果不過癮,再混合一點綠茶、糖水刺激一下,配上幾塊椰棗。若是不喜歡加糖,那請享受風油精味的茶水。
喜歡品茶的阿爾及利亞人還追求茶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在煮茶和飲茶之間要製造“慕斯”。泡茶人把茶壺高舉,讓茶水砸入大杯中,打出厚厚的泡沫做成“慕斯”,再分到小杯內飲用。茶中極品一定是“慕斯”多于茶水,和我國唐宋時期的抹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便食物品種繁多,最後端上菜的那一刻,一般游客都會放弃拍照的念頭。阿爾及利亞人講究口味不講賣相,多美的濾鏡都救不回一鍋看著可能失去食欲的美食。
03 沒有外來人,都是自己人
沒有大量旅客的衝擊,獨自進入阿爾及利亞,更像是潜入了一個自閉的社會。無論到達哪個城鎮,樓房之間都充滿當地人毫無濾鏡的生活氣息。這裏面的居民區就像擁有時間暫停的能力,像阿爾及爾那些破舊的法式建築裏面,幾十年都沒有換過住戶。
這裏石油和水一樣便宜,阿爾及利亞擁有良好的福利制度。雖然階級分層嚴重,但是失業的普通人領低保也勉强算衣食無憂。雖然房子老舊、生活條件說不上先進,但是既然信仰大于一切,阿爾及利亞人願意放弃追求快速發展,繼續過優哉游哉的傳統慢生活。

女性很少抛頭露面,大部分街上能見到正臉的都是“老阿”叔叔伯伯。近年來國內與當地有許多基建能源項目合作,面對東方面孔,大部分“老阿”還是會禮貌說一句“你好”,但是一想聊天發現大部分人英語磕巴,根本沒法聊。
一旦跨過語言障礙,融入阿拉伯語或者法語的圈子,阿爾及利亞人就會性情大變,突然跟你談天說地,玩得好甚至還會拉你去相親。住在寂寞都市里的老藝術家,看著這種要麽陌生人要麽超熟人的兩極關係,不知道是羡慕還是震驚。
這裏人們的血統膚色大不相同,但種族歧視幾乎是不存在的。他們普遍認爲說同一種語言、住一個區的都是自己人。人與人之間邊界就像房屋之間的縫隙一樣窄,談生意喜歡請到家裏做客,婚禮上兩家賓客一言不合就來唱歌對决。

“老阿”的字典裏沒有外來人口,社群之內互相關照的態度更是一百年前的淳樸。在更傳統的南部地區如蓋爾達耶市,房屋相隔太近,上天臺都要先大喊一聲“我上天臺啦”,告知左鄰右裏,以免看見別人的隱私。
人的距離突然變小,城市路上還沒有裝紅綠燈,行車的司機已習慣性停車讓給舉手過街的人。如果兩熟人在馬路中間突然打開話題,停下車的司機看久了甚至會突然激情揮手,認出某某街的張三李四。
外人獨闖社區參觀是不大可能的。想像一下破舊墻壁配上生銹的鐵窗,粗綫條的電綫纏繞著晾衣架,墻身上褪色的幼稚塗鴉隔壁還坐著一群抽烟閑聊的絡腮鬍子“老阿”。代入電影場景的話,感覺壞事馬上就要發生。

如果沒有當地人嚮導,游客一進去街區就會感覺到自己像是進入了看不懂路牌的迷宮,一邊亂竄一邊還被懷疑在偷窺人家的房子。
一旦兩個當地人嚮導出現當你的護法,你會發現阿爾及利亞人不是高冷,他們只是找不到和你說話的理由。如果你願意想開口,說幾句剛學的阿拉伯問候語,對方都會報以一個放下面具的微笑。
娛樂少又禁酒,“老阿”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在聚衆喝茶聊天,滿街穿拖鞋跑的孩子追逐著足球,夢想成爲下一個進入英超效力的馬赫雷斯。

一位只會英語的旅游博主跟著嚮導參觀時,因爲嚮導被坐在街頭閑聊的朋友認出,走一步就停下,寒暄一陣。博主也順帶變成“朋友的朋友”,“老阿”馬上大開府門炫耀自家有雕花欄杆的老式天井,看見在拍視頻,還送來了一堆甜品逼著博主試吃。
視頻下,第一條熱評寫的是“最真實、又有人情味的社會”。在“老阿”的想法裏,錢可以慢慢賺,時間可以慢慢過,但是自己人的需要一定要馬上照顧。
“我看你只買了一塊比薩,那送你一杯果汁配著吃。”
參考資料:
1.趙慧杰. 阿爾及利亞. 第1版.,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
2.黃慧. 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主義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0
3.人民日報海外版, 遇見撒哈拉 徜徉地中海(國家人文地理), 2020-09-29
4.尤銘,中國綠茶成爲阿爾及利亞最受喜愛的飲料之一, 人民日報., 2018-04-01
5.KAUSHIK PATOWARY, The Fortified Towns of M'Zab Valley, 2015-07-24
6.Tasteatlas., MOST POPULAR ALGERIAN DISHES, 2021-01-09
7.Paula Tranzillo, Algeria: Hard to Get in, But Worth the Trip., gonomad.com., 2019-01
8.Hubbell, Amy L, 2013. (In)edible Algeria: Transmitting pied-noir nostalgia through food. Portal (Sydney, N.S.W.), 10(2), pp.1–18.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九行】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