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文化 字遊文化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

wordtour
8月前人文歷史
197 0 0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ID:xingqiuyanjiusuo),發佈於2021-07-26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2021年7月25日,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花落泉州。

散落于山海之間的22個遺産點,揭露出這座“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冰山一角。

(請橫屏觀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項目代表性遺産分布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它是“港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是馬可波羅筆下的“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灣,攝影師@王滄海)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它是“佛國”。

朱熹說它“滿街都是聖人”,更有多種宗教信仰薈萃于此,號稱“世界宗教博物館”。

(開元寺,攝影師@沈龍泉)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它是强市,民營經濟蓬勃發展GDP已躋身“萬億俱樂部”,連續22年雄踞福建榜首。

(泉州GDP占全省比重變化示意,僅顯示部分年份,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對太多人而言,它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一座神秘的寶藏。

泉州,緣何如此之“神”?

泉州之“神”,神的是山川江海的自然禀賦,神的是古往今來的奮鬥人間。

01 山海一隅

這本是一個爲世人所忽略的地方。

泉州地處福建東南,背山面海、地勢起伏,人稱“八山一水一分田”。

(泉州區位與地形示意,製圖@陳志浩&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群山自三面合圍,全省第二大山脉戴雲山脉橫亘西北。

(請橫屏觀看,戴雲山,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山間叢林蒼翠,雲蒸霞蔚。

(九仙山,攝影師@王海燕)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其支脉連綿起伏,從內陸直抵東海之濱。

(請橫屏觀看,惠安縣小岞鎮,起伏的山勢綿延至海邊,攝影師@趙高翔)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山海相接之處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大陸海岸綫,在短短90公里的直綫範圍內,生生繞出471.33公里。

百轉千回之中,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港灣深嵌其裏。

(請橫屏觀看,深滬灣,攝影師@阿拖施曉君)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發源于山地東麓的河流,往往急促而下、奔流入海,縱是泉州第一大河晋江,其全長亦不過320公里,流域面積不足福建第一大河閩江的1/10。

(晋江水系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群山阻隔了遠方,河流亦不能遠航。

在航海技術不够發達的古代,泉州被封閉于東南一隅,生活在此的古人則長期以采集和漁獵爲生,與中原相比,相當落後而原始。

(音樓山遺址出土部分文物;音樓山遺址爲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帶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徵,圖片來源@泉州市博物館,製圖@漢青&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不過,從魏晋時期開始,中原地區一次又一次的動蕩,開始逐漸影響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泉州。

它,即將迎來蛻變。

02 巨港崛起

從魏晋時期起,中原板蕩、戰亂頻發,大批中原士族南遷入閩。

或許是出于對故土的思念,移民們將當地的最大的河流命名爲晋江,而另一條重要的河流,則得名洛陽江。

(晋江沿泉州城南,奔流入海,攝影師@姚騰飛)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他們敬奉祖先,幷以此團結宗族,在艱難的開拓中,同享收穫、共擔風險。

(董楊大宗祠,攝影師@方托馬斯)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他們的語言,透露著中原遺韵。

(泉州話屬閩南語系,帶有豐富的古漢語殘留,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他們的城鎮,覆蓋著中原氣象。

(朝天門,五代時期城門之一,今爲複建,攝影師@郭振願)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他們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産工具與技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

(泉州梯田,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更重要的是,他們與原住民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新泉州人”。

新泉州人一代代繁衍生息,中原移民亦進一步遷入。到了唐代,泉州人口已經多達數十萬人。

(人口增長,民間習俗亦因之興盛;圖爲崇武大岞天妃宮進香,攝影師@張申勇)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日趨增長的人口與泉州山多地少的自然條件形成衝突,新泉州人迫切需要開拓一條全新的生路。

這條生路,就在海上。

(石湖碼頭,始建于唐代,圖中遠處爲在建的福厦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攝影師@楊虎)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泉州看似偏居一隅,但縱觀中國東南海疆,泉州却恰好位于中部,與傳統海上商業大港廣州、寧波距離相當,是東西航路的交匯處:

向東可直通日本、朝鮮,向西亦可遠航南洋,而蜿蜒的海岸綫更是締造出“三灣十二港”。

它們深入陸地、水域開闊,是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

(泉州“三灣十二港”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再加上年復一年的季風,更爲遠航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泉州地處低緯地區,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風向恰與海岸走向平行,可循季節順風而航,尤爲便利。

早在秦漢時期,古泉州人便已開始製造舟楫、渡海謀生。

至于唐宋,人們更是製造出既能裝載大量貨物,又具備優异抗風浪能力的“福船”。

(後渚港宋代沉船,現陳列于開元寺內的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攝影師@劉培沖,標注@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它具備扁寬的船身、尖細的船底,更是采用“水密隔艙”設計,將甲板以下的船艙分隔爲互不連通的若干分區。

由是一來,即使某個分區損壞漏水也不會波及全艙,大大减少了船難發生的概率。

(福船外觀及結構示意,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此外,指南針、牽星板等航海工具也逐漸應用于航行,船隊因而得以更精准地確認所在位置,在茫茫大海之中找准方向。

(紅漆方形羅盤及針路簿,其中針路簿是一種記錄航綫的航海筆記和地理圖籍;圖中系清代文物,僅作示意,圖片來源@泉州市博物館,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與民間的進取相呼應,從五代及至宋元,歷代政權對海洋貿易的鼓勵與推動進一步繁榮了泉州的航運。

唐代後期,隨著陸上絲綢之路逐漸受阻、衰落,後繼的統治者逐漸將目光投向財稅豐厚的海上貿易。

公元1087年,北宋朝廷在泉州城南設立市舶司,主管進出口貿易與航運,泉州由此與廣州、明州(寧波)幷列,成爲國家海運大港之一。

(市舶司遺址,攝影師@吳文理,標注@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南宋統治中心南移,泉州的地位更是與廣州幷駕齊驅,號稱“漲海聲中萬國商”。

(南外宗正司遺址;南外宗正司系南宋初年遷至泉州的皇家宗室管理機構,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標注@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而到了元代,統治者大力經營泉州港,實施各種優待、獎勵政策,泉州港的海外貿易走向巔峰,終元一世。

與泉州通航的國家與地區多達98個,東亞諸國、南洋諸島,甚至于更爲遙遠的印度、西亞、東非,遍布泉州海商的足迹,號稱“梯航萬國”。

(請橫屏觀看,“海上絲綢之路”泉州通航地區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上述引文出自元大德六年(1302年)莊彌邵所著《羅城上壕記》,“梯航”意即如階梯一樣,逐級航行)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于是,無數的泉州人傳承移民先祖們篳路藍縷的信念,在海上開拓進取。

(九日山祈風石刻;宋元時,人們會在冬夏兩季季風到來之時登山祈風,保佑遠洋舟船順風而行,攝影師@徐樹春)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香料、珠寶、藥材等异域物産被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而更大宗的則是中國物産的外銷。

繁榮的貿易徹底改變了泉州的面貌,一座舉世矚目的大城就此誕生。

03 大城鼎立

隨著海上貿易日趨繁榮,以出口爲導向的産業席捲了泉州的城市和鄉村,利潤更高的經濟作物遍植于內陸的山嶺,以此加工而成的茶葉、蔗糖遠銷世界各地。

(安溪龍涓,一處鐵觀音茶園;泉州的地理環境極適宜種茶,宋元時期,安溪縣已廣泛推廣茶葉種植,今日“安溪鐵觀音”早已聞名全國,攝影師@林昉)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手工業更是迎來了大繁榮:德化的白瓷、晋江的青瓷、永春的篾香、安溪的鐵器、南安的漆器、惠安的石雕和遍布泉州各地的綢緞,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産業集群。

這些商品質量好、産量大,深受海外市場的喜愛。

(請橫屏觀看,永春達埔一處制香廠,工人正在曬香;永春制香業極爲發達,有“香都”之譽,攝影師@林昉)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而爲了貨物和人流能够快速集散,泉州建立起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人們在晋江江口建造內港碼頭便于江海聯運,溝通內陸諸縣。

(江口碼頭位于泉州古城城外的晋江北岸,爲古泉州港之內港,是重要的水陸轉運節點;圖爲江口碼頭與遠處的晋江大橋,攝影師@楊虎)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人們在江海之上搭建橋梁,便于連接南北兩翼的城市。

始建于北宋的巨型梁式海港石橋——洛陽橋,飛架洛陽江上,結構穩固、形態優美。

(洛陽橋,攝影師@沈龍泉)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始建于南宋的安平橋,更是長達2255米,是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跨海大石橋。

(安平橋,其所跨海灣在歷史變遷之中已漸淤塞爲湖,攝影師@王滄海)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而這張水陸交通網絡的中心,即是泉州城。

從唐代建城開始,歷代都對泉州城進行了營建、擴展,依山傍江的地形、多元薈萃的文化以及繁榮發達的商貿,令其格局突破了傳統框架的束縛,呈現爲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

(泉州古城格局變遷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若是站在城北的清源山上俯瞰泉州城的形狀,活像一尾將躍龍門的鯉魚,它也因而得名“鯉城”。

(泉州古城北靠清源山,山上的老君岩造像是泉州的象徵之一,攝影師@張大炮先生)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而五代時的統治者,還在城中遍植高大的喬木刺桐樹。

開花時,刺桐滿樹火紅,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泉州也被稱爲刺桐城。

(刺桐大道,攝影師@吳文理)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刺桐城裏,民居極富特色,居民們用富含鐵元素的粘土燒制出紅磚,形成大量的紅磚建築,組成了飽含閩南風情的圖景。

(俯瞰西街兩側密布的紅磚建築,攝影師@魏經緯)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衆多紅磚建築之中,形態最優美的莫過于紅磚大厝(cuò)。

*“厝”爲閩南語中對房子的稱呼,它的屋頂往往采用燕尾脊,兩邊向上翹起,造型誇張、氣勢不凡。

如遇地震、颱風等突發灾害破壞墻面,還會臨時采用石材、紅磚進行修補,形成不規則的“出磚入石”,古樸美觀。

(泉州民居形態示意,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出磚入石、燕尾脊的出現時期,尚有爭議)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商貿亦繁榮興盛。

如唐時即“列屋成街”的西街,地處城內高地,較少受洪澇侵襲,因而成爲泉州城中的繁華所在。

行人如織、商賈如雲。

(西街的夜,總是燈火通明,攝影師@陳劍)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而瀕臨晋江的德濟門,更是通江達海、運輸便利,諸多貨物在此彙聚。

(德濟門遺址,攝影師@李文博)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各國商旅海客,因之彙聚于梯航萬國的泉州。

朝鮮人、日本人、東南亞人、波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

不同的族裔,迥异的面孔,在泉州城中和諧共處;各色面孔帶來多元文化,

其中尤以宗教信仰最爲顯著。

穆斯林在清淨寺中朝拜,它始建于北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廟。

(清淨寺,攝影師@李瓊)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佛教徒在開元寺進香,它始建于唐代,歷經一千多年的營建、奉祀,已成爲今日福建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請橫屏觀看,開元寺與泉州古城,攝影師@陳劍)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道教徒亦可以在元妙觀找到自己的神靈,它是福建最早的道觀。

(元妙觀,攝影師@楊虎)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儒者則可以在泉州府文廟仰慕鄒魯遺風,它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築形式于一體,爲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

(泉州府文廟,攝影師@楊福添)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而以海爲生的人們,則在海神媽祖的廟宇天后宮中找到寄托。

它始建于南宋,是中國建築規模最大的媽祖廟之一。

(請橫屏觀看,天后宮,攝影師@張大炮先生)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除此之外,關公、城隍、土地公以及各式各樣的民間俗神。

(通淮關岳廟,攝影師@方托馬斯)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甚至是極爲罕見的摩尼教,皆在泉州留下了不凡的踪迹。

(草庵及摩尼光佛像;草庵始建于南宋,是國內僅存的一座摩尼教寺廟,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就這樣,四方而來的衆神擠滿了泉州的穹頂。

飄飄裊裊的烟火,祝福著熙攘的人間。

04 偉大遺産

然而,隨著元末的戰亂和明清愈發嚴厲的海禁,泉州的輝煌驟然謝幕。

(請橫屏觀看,崇武古城,系明代爲抵禦倭患所建的衛所,也是中國僅存的一座保存較爲完好的明代石頭城,攝影師@王俊)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陰雲之下,許多泉州人沿著祖先走過的航路,遠赴臺灣和南洋各國謀生,形成數量龐大的臺胞和華僑團體。

華僑們在當地打拼、致富,同時也將大量的南洋元素帶回泉州,建起一座座別具特色的“番仔樓”。

時至今日,海外泉籍華僑華人已多達900余萬,爲福建之最。

(梧林番仔樓,攝影師@劉培沖)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地處對台前綫的泉州又屢屢與國家投資建設擦肩而過。

(請橫屏觀看,金門島,行政上隸屬于泉州,攝影師@吳文理)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至1978年,泉州GDP僅爲7.79億元,退居全省第五,城市建成區面積更是只比新中國成立時拓展了0.24平方公里。

這座古城,一度仿佛被封印在了時間裏。

但在客觀上,這却爲較好地保存古城創造了條件,如今走進泉州,你會發現它是一座洋溢著烟火氣與人情味的“活著的古城”。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次又一次跨過開元寺的門檻;婚喪嫁娶、悲歡離合,一遍又一遍被拿來向神明訴說。

敬香之人,不分尊卑長幼。

(開元寺中,一位騎在父親肩頭的小朋友,攝影師@劉培沖)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勤佛之日,俱是誠心實意。

(農曆每月廿六日是開元寺的勤佛日,信徒們參加“繞佛”儀式,以示真誠與恭敬,攝影師@劉培沖)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300多座佛教廟宇覆蓋市縣村鎮。

(雪峰寺,位于南安,攝影師@陳俊宏)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500多種各路神明,庇佑百姓千家。

(基督教泉南堂,攝影師@方托馬斯)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當你走在鬧市街頭,看到承天寺、清淨寺、關岳廟、文廟彼此緊挨,各享香火。

(承天寺,攝影師@張大炮先生)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當你在廟會的大小舞臺上,見到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綫木偶戲等飽含古韵的旋律和表演,次第響起,輪番登場。

(用閩南語演唱的南音素有“中國音樂史的活化石”之稱,它保留了唐代的傳統民族唱法,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圖爲一支演奏中的南音樂隊,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當你瞭解到泉州人,將他們的城劃分爲一個又一個唇齒相銜的“鋪境”。

一鋪一境,都有專屬的草根神明聆聽街頭和巷尾,庇佑春去與秋來。

(鋪境制由保甲制演變而來,整合了基層行政組織“鋪”與民間信仰空間“境”,每一鋪境的神明,都有一座自己的廟宇;圖爲一座名叫“白耇廟”的鋪境廟,供奉著源于印度教的毗舍爺,圖片來源@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你會明白,這座“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真正含義,不僅在于樣態之豐富、存續之完整,更在于信仰之鮮活、靈魂之包容。

這些歲月的痕迹,被一一揉進了今天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泉州人,繼承著這座城市的記憶。

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凝固的時光裏曝背談天。

(請橫屏觀看,人們閑坐于天后宮前納凉,攝影師@張大炮先生)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忙忙碌碌的中年人,在喧嚷的生活中奮鬥打拼。

(東西塔下的小巷,攝影師@AKA阿佟木)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天真無邪的孩子,在古老的屋檐下茁壯成長。

(來來往往的香客之中,一個小女孩的笑容格外燦爛,攝影師@劉培沖)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對他們來說,這些廟宇、街巷、禮儀、習俗,幷非外在的景觀或映像,而是他們見證著的、參與著的,也安放著他們人生的故鄉。

(請橫屏觀看,古樸與現代、神聖與世俗,在泉州交匯共存,攝影師@李藝爽)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人們虔誠,但不沉溺。故鄉的一切,激勵著泉州人的進取之心。

今天,憑藉著改革開放後,一代代泉州人的努力打拼,泉州再次成爲福建的經濟實力之冠。

今天,泉州港正漸漸恢復往日的喧囂,大小漁船遍布碼頭,來往貨輪穿梭海上,特別是位于泉州北部的肖厝港區,已成福建重要的石化産業聚集地。

(祥芝港,漁船整裝待發,攝影師@王海燕)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今天,民營經濟能爲泉州貢獻,82.1%的GDP、81%的稅收,使其成爲名副其實的“民營經濟大市”。

安踏、特步、七匹狼、鴻星爾克……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品牌從這裏走向中國的千家萬戶。

(著名泉州品牌示意,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經濟的復興帶來城市面貌的革新,橋梁總長逾萬米的泉州灣大橋飛架海上,天塹變爲通途。

(請橫屏觀看,泉州灣大橋,攝影師@張大炮先生)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古城保護更是重中之重。

近年來,泉州市制定出臺“城市雙修”方案,同步推進生態修復與城市修補——“留形、留人、留魂,見人、見物、見生活”,有機改造古城的風貌、設施、秩序。

(修繕中的中山路騎樓,攝影師@陳劍)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時至今日,它的過去、它的當下、它的未來正以此次申遺爲契機,越發真切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看到它作爲宋元東方大港的神采,看到它作爲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神韵,看到它作爲民營經濟大市的神奇,也終將看到它,在這些“神”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的努力打拼,是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珍視著的、建設著的、憧憬著的故鄉。

(請橫屏觀看,俯瞰泉州夜色璀璨,攝影師@王滄海)

泉州申遺成功,靠的是這些古迹-字遊文化

撰文:江上帆

編輯:所長

圖片:煜晗

地圖:陳志浩

設計:漢青

審校:擼書猫&劉翔宇&陳景逸

封面攝影師:劉培沖,鐘樓

首圖攝影師:陳劍,西街晚霞

特別鳴謝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

泉州市博物館

泉州風光攝影聯盟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泉州市志[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陳桂炳. 泉州學概論[M].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

[3]徐曉望. 福建文明史[M].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2017

[4]蘇基朗著. 李潤强譯. 刺桐夢華錄:近世前期閩南的市場經濟(946—1368)[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2

[5]丁毓玲. 閩商發展史泉州卷[M]. 厦門: 厦門大學出版社, 2016

[6]李大偉. 宋元泉州與印度洋文明[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

[7](德)羅德裏希·普塔克著. 史敏岳譯. 海上絲綢之路[M].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9

[8]章巽. 中國航海科技史[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9]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修訂版)[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7

[10]王冠倬. 中國古船圖譜(修訂版)[M]. 北京: 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 2011

[11]賀琛. 水密隔艙海船文化遺産研究[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2012

[12]楊小川. 閩系紅磚建築概論[J]. 南方文物, 2016(1)

[13]顧煌杰. 閩南沿海地區傳統民居平面格局研究[D]. 厦門: 華僑大學, 2019

[14]郭利民. 中國古代史地圖集[M]. 北京: 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

[15]周焜民. 泉州古城踏勘[M]. 厦門: 厦門大學出版社,2007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 The End ...

0
本文系作者 @wordtour 原创发布在 字遊文化。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鰐魚與音樂
上一篇
瀕危!尋找“獨角獸”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随便看看
中國最會嘮的大爺,都坐在這兒了
2周前
中國最大的西梅縣城,甜翻了
2周前
最會吃魚的地方,不在沿海
2周前
剛剛謝幕,埃及電影正在崛起!
2周前
這座遍地是“金”的小城,香爆了
3周前
相关文章
中國最會嘮的大爺,都坐在這兒了
中國最大的西梅縣城,甜翻了
最會吃魚的地方,不在沿海
這座遍地是“金”的小城,香爆了

王蒙 王蒙
王蒙 王蒙
Copyright © 2023 字遊文化
  • 请到 [后台->外观->菜单] 中设置菜单
热门搜索
  • 戴冠青
  • 泉州
  • 宾州
  • 美国大选
  • 罗克格伦
  • 新加坡 台灣
wordtour
行者無疆,思亦無涯。「字遊文化」為你打造活精緻、心自由的美好生活。
222 文章
0 评论
4 喜欢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