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憑什麽是世界“唯一”?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發佈於2021年8月

風物君語:中國的張家界,世界的潘多拉
在因疫情突然停擺近一個月後,張家界重新開放!
武陵源核心景區、天門山、張家界大峽谷等景區已于8月27日上午8時恢復開放,幷且自開放之日起至2021年9月30日,張家界市A級景區及景區交通工具對全國游客實行半價優惠,張家界的三千奇峰歡迎您的到來。
疫情前,張家界到底有多火?據統計,今年1至6月,該市旅游接待總人數3104.38萬人次,同比增長189.00%,張家界旅游業在强勢復蘇。

然而,就在全市上下準備迎接更火熱的暑期旅游時,7月29日本土疫情突如其來,對于旅游城市張家界來說,這無疑是艱難的時期。然而,張家界第一時間發了《致居留在張家界游客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言辭有責任、有擔當、有力度、有溫度,感動無數網友。
爲什麽人們愛去張家界?因爲,這裏世界上獨一無二“張家界地貌”,這裏是中國人心中的理想“桃花源”,這裏是現實世界裏的潘多拉星,這裏是極限愛好者心目中的翼裝飛行聖地。

01 有種世界唯一,叫做張家界!
在中國最難厘清的地名中,“張家”系列可能是許多地理愛好者的“冷幽默”——張家界、張家口、張家港、張家川,不得不讓人驚嘆張姓不愧乃中國大姓,果然“家大業大”。




▲ 從上到下,依次是張家口草原風景、張家港過江大橋、張家川田園風光、張家界武陵源典型地貌。圖123/視覺中國,圖4/劉衆
這幾座城市的得名,多多少少的確與當地的張姓始祖有關。早在1999年,就已經成立了“三張”政協工作聯誼會(張家川于2006年加入後幷稱爲“四張”),以地名作爲工作聯誼的依據,也算是“張家”的獨創。
然而,“張家四子”的確不是等閑之輩:河北的張家口即將迎來2022年的冬奧會,江蘇的張家港常年名列全國百强縣前三,甘肅的張家川是歷史悠久的秦人發祥地之一,但要說其中最具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恐怕還得是湖南的張家界。

對張家界來說,這樣的國際知名度來自于“武陵源”——這是中國最負盛名的風景區之一,超過3000座峻峭的石英砂岩柱聳立在城市北面的山區之中,金鞭溪、琵琶溪、索溪環繞其間,“奇峰三千,八百秀水”正是最精當簡要的描述。
初來此地的旅行者們,也許對張家界在腦海中都有一個疑惑:這是丹霞?還是喀斯特?

這都不是!
在幾種均以峰林、峰叢爲重要景觀的地貌中,構成喀斯特地貌的地質基礎通常爲石灰岩、白雲岩爲主的可溶性岩石,因此除了峰林、峰叢之外,也容易形成地下暗河、溶洞、天坑等“負地形”景觀。

雖然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和嶂石岩地貌,幷稱爲中國的三大砂岩地貌,但在具體的岩性上仍存在差异:丹霞地貌以紅色礫砂岩爲主,嶂石岩地貌由薄層砂岩和葉岩組成,張家界地貌則以石英砂岩爲主。
這種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以張家界這一區域最爲典型,哪怕在世界範圍內,也沒有可與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類比的案例——因此,早在2010年,這一地貌類型就被國際地貌學會命名爲:“張家界地貌”。

這種地貌奇觀的形成要追溯到3.5億年前:張家界地處于古陸與海洋的交界地帶,因此積累了非常豐厚的沉積物,最厚處可達600米。這些沉積物中,石英砂的含量非常高(95%-98%),其間的膠結物主要爲鐵質、矽質,形成了非常堅硬的岩體。
距今約50萬年前,澧水的支流索溪開始切割這一區域的砂岩頂部,在流水侵蝕、風化、重力崩塌作用下,那些較爲鬆軟的部分開始被侵蝕、剝落,裂隙逐漸擴大,在堅固的岩體上漸漸形成山谷、山墻和峰林景觀。與丹霞地貌類似,張家界地貌也有青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的劃分,而這些不同的發育時期全部集中在張家界這片不大的區域範圍內:
方山、斷墻、臺地及其間的嶂穀、半圓形圍穀或“V” 形谷代表了青年期。

塔峰、低丘及其間的“U”形穀或其所在的盤狀寬谷是壯年期。

殘丘、山麓剝蝕面等已經進入老年期。

簡單來說,張家界地貌發育從青年、壯年到老年的過程,大致呈現出平臺—方山—峰墻—峰叢—峰林—殘林的變化,就是山體從“完整”到“破碎”、從“粗大”到“細小”的演變過程。
但因爲張家界地貌岩體堅硬、深厚的特點,在歷次的構造運動中,這塊鑲嵌在湘西的巨厚石英砂岩猶如一塊穩“磐石”,幾乎沒有發生褶皺和傾斜——堅硬的岩體和平整的地質構造,是保障這些高大岩柱如搭積木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如今,當你走進峰林最密集的天子山一帶,數以百計的岩柱聳立其間,猶如邁入了自然世界的“陸家嘴”或“曼哈頓”——這一比喻絕不誇張,其中的許多岩柱都高達200米以上,相當于60層的建築;金鞭岩更是張家界岩柱之最,高約380米,不遜于紐約帝國大厦。

1982年,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即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分)被列爲中國的第一座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武陵源作爲“包含出色的自然美景與美學重要性的自然現象或地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02 中國的桃花源,世界的潘多拉
從更大的視角去看張家界,她被一座龐大的連綿山系鑲嵌其中——長約420公里的武陵山脉,從貴州東北部逶迤而來,自西南向東北縱貫湖南西北部,成爲黔、渝、湘、鄂四省的交界地帶,沅水、澧水、清江、烏江都起源于或流經武陵山區,最終向北匯入長江。

正處在第二階梯、第三階梯過渡帶上的武陵山區,呈現出一種奇特的地理與文化面貌。在武陵山脉的南北兩面,分別是與之平行的大婁山與雪峰山,崎嶇山地之間僅有稀少的嶺谷地帶可供發展農業,歷史上,這裏一直是一片相對隔絕的地方。

但與之相鄰的,却是民諺中“兩湖熟,天下足”的富庶之地,湖南、湖北歷來是中國最核心的農業區域之一。與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比鄰而居,武陵山區這片以少民邊城爲重要特色的文化區域,成爲了農耕民族最早注目的“异鄉”之一。
03 東亞人的理想“桃花源”
武陵山真正進入文化的視野,無疑以東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爲重要標志,開篇所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使這片山水從此成爲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記憶。兩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分裂、最動蕩的時代之一,却也成爲最自由、最浪漫的美學源泉。

從4世紀以來,陶淵明對“理想生活”的想像,毫不奇怪地成爲農業文明時代探索和追求理想人居的避世垯本。儘管“桃花源”的具體所在或許將永遠成爲謎團,也是許多人爭論的焦點,但廣闊的武陵山區始終是其無可爭論的故土。

對桃源的迷戀和追尋,幾乎成爲此後穿越時代的共通情結。而中國文化始終對東亞各國保持著强大的影響力,在後世的高麗文學中,也頻頻出現陶淵明和桃花源的踪影。
這種潜移默化的熏陶,無疑奠立了半島文化對武陵山區的熟悉感。而在最近的20年中,經過韓國旅行社的大力推廣,張家界以其杰出的美景、民俗逐漸成爲韓國游客最重要的境外目的地之一。在巔峰時期,張家界機場的韓國航綫不僅可以直飛首爾和釜山,甚至近乎到了“村村通”的地步。

在韓國,“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已經成爲子女表現孝順的必背聖經,不把自己的父母送去張家界旅行,那麽很可能就會淪落到“孝道金字塔”的底端——在某些韓國的公衆假期,你在張家界遇到韓國人的概率甚至可能超過中國人。
04 是潘多拉星,也是世界賽場
東亞文化以武陵山爲桃花源的同時,在世界範圍內,對張家界極致美景的發現也在同步發生:2009年,史詩電影《阿凡達》就以張家界的南天一柱爲原型,設計了潘多拉星球上如夢如幻的哈利路亞山。


這些漂浮于空中的仙境也許幷不是想像力的結晶——那些在張家界欣賞過峰林與雲霧的旅行者,或許會認爲這不過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再現。而且,張家界武陵源也是87版西游記的取景地之一,拍同款也成了不少游客的心願。

近年來,張家界因其山峰林立、地勢險峻、公路崎嶇等特點,備受國際賽事青睞,相繼舉辦了翼裝飛行、動力傘、扁帶賽、越野等國際競賽。翼裝飛行是風險度極高的極限運動之一,也被稱爲“極限運動之王”,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飛行愛好者聚集到這裏挑戰極限運動,張家界天門山成了世界翼裝飛行愛好者的飛翔聖地。

無論在東亞的詩歌中,還是在北美的電影中,張家界的山水都是一場偉大的奇迹——不僅在于其山水之美臻于幻境,更在于它竟能穿越漫長的時代、跨越不同的文明,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

共青團張家界官微曾在疫情之初,發了這麽一條微博:“疫情消散之時,就是我們開門迎客之日!張家界加油!”如今,張家界重新開放,還推出了半價優惠活動,風雨過後,感動之餘,何不親臨這三千奇峰之地,感受至善至美的張家界!

- END -
文丨LUKE
編輯 | ZXZ
圖片編輯 | 吳學文
封圖攝影 | 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武陵源砂岩峰林的自然屬性與地質美學價值》陳平、徐素寧
《張家界風景區地貌的形成與演化》吳忱、張聰
《張家界砂岩地貌形成時代:來自階地與溶洞對比的證據》平亞敏、楊桂芳等
《湘西,在隙地發現遼闊》範亞昆
《武陵山區歷史移民與民族關係研究》龔義龍、王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