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文化 字遊文化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

wordtour
4月前食在四方
97 0 0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地道風物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洋芋攪團,美滴很!攝影/嚴肅

風物君語:土豆,洋芋,馬鈴薯,甘肅人的命命命!

哪種食物最能代表甘肅?

在外地人眼裏,甘肅人的飲食永遠都是“面面面面面”——蘭州的牛肉麵,天水的漿水面,敦煌的驢肉黃面……除了麵條,還有各種饃饃鍋盔餅子,花樣過多,哪一種麵食最能代表甘肅,實在不好說。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面與肉,大概是外地人對甘肅人飲食最突出的印象,比如牛肉麵,就是面與肉的經典組合。攝影/嚴肅

那麽牛羊肉呢?甘肅人的確愛吃烤肉、手抓,但在新疆、內蒙古、青海等“吃肉大哥”面前,也幷不占優勢。

最能代表甘肅的食物,必須是從最西部的敦煌,到中部的蘭州,再到東部、南部的天水、隴南無處不在,一天三頓都有可能吃到,足以讓全體甘肅人達成共識。這樣的食物,想來想去大概只可能是——土豆。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想要聞土豆原始的香氣,烤土豆最好不過。攝影/盧文

土豆,也叫馬鈴薯,對于甘肅人來說,最親切的稱呼還是洋芋。說它撑起甘肅飲食的“半壁江山”,幷不過分。

在甘肅人的日常食譜裏,它時而“顯”——早上煮洋芋,中午烤洋芋,晚上炒洋芋;時而“隱”——加入面中、加到肉裏,或是化爲粉條……一天三頓吃洋芋,花樣萬千的它變著法兒吃,是甘肅人的家常事。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甘肅是全國馬鈴薯種植大省,從河西到隴南已形成四大優勢産區。製圖/monk

“甘肅洋芋蛋,只吃洋芋不吃飯”,這話雖然有點誇張,却也能體現出洋芋在甘肅人心中的重要程度。在以往缺少肉類和新鮮蔬菜的年代,要是再沒有這麽個土疙瘩,甘肅人大概只能“光杆子”吃面了。到了今天,即使飲食已經非常豐富,洋芋也依然牢牢占據著甘肅人的餐桌C位。

01 甘肅洋芋的“N種”吃法

洋芋的做法吃法是數不清的。它既可以“文吃”——凉拌燉炒,作爲“塊”的它扎實厚重,作爲“絲”的它輕巧勁脆;它也可以“武吃”——蒸煮燒烤,搗壓捶打,變化無窮。提煉出澱粉後,它也可以華麗轉身,作爲粉條搭菜配肉,無不默契,還可以一身油辣,分外誘人。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蘭州夜市上的油炸土豆片。攝影/嚴肅

文吃丨土疙瘩也可以很精緻

甘肅人家家有本“洋芋經”,哪怕是最簡單的酸辣土豆絲,每家的口味也不一樣。土豆絲的粗細,是否清脆,調味的口感,都能讓人印象深刻。一盤土豆絲就著餅子饃或饅頭吃,酸辣開胃,是甘肅人最常吃的洋芋菜品(放諸全國大概也不例外)。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在甘肅,土豆絲還可以做成土豆餅。攝影/嚴肅

當然,甘肅各地也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洋芋菜。青藏高原邊緣上的岷縣,洋芋被拿來做“釀皮”——拿洋芋擦絲磨成粉擠幹水分,再攤成餅蒸熟,最後炒著吃,口感軟糯中帶著韌勁,菜籽油香配著洋芋澱粉獨到的口感,甚至能吃出一絲肉味。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即將下鍋爆炒的洋芋釀皮。攝影/蘋果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即將下鍋爆炒的洋芋釀皮。攝影/蘋果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即將下鍋爆炒的洋芋釀皮。攝影/蘋果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洋芋凉粉(ran ran)。攝影/蘋果

天水也有這樣一道“洋芋凉粉”——然然(ran ran),將土豆澱粉放開水在鍋中,攪拌至半透明出鍋放凉,切塊凉拌,口感綿軟。 在天水、隴南,娃娃們還喜歡吃洋芋丸子,乘熱蘸蒜汁吃,柔筋筋的,非常彈牙滑嫩。如果吃不完,還可以切成條或者片兒,下頓炒著吃,又是別樣滋味。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洋芋蔔拉,洋芋與麵粉融合的味覺藝術。圖/網絡

土豆搭配麵食,也能做出不同的風味。甘肅慶陽的洋芋蔔拉,是將切好的土豆條放入鹽和麵粉拌勻,裹上“面衣”入鍋蒸熟,再加料調製,爆炒則味道更佳。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馬三洋芋片,攝影/嚴肅;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東鄉洋芋片,攝影/王寶周,圖/匯圖網

洋芋簡單切成片,也不乏花式做法——蘭州的馬三洋芋片,以薄薄脆脆的口感,和誘人的紅油辣椒取勝;緊鄰蘭州的臨夏,東鄉洋芋片則是厚土豆片,加上青紅椒與洋葱齊炒,再調入特製料汁,軟糯與焦香幷存,十分下飯。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鮮香麻辣的流汁寬粉,讓人欲罷不能。圖/網絡

提煉出澱粉做成粉條,是土豆華麗轉身的起點。作爲配菜的它不影響主菜的風味,還以彈滑的口感加分,于是有了粉條白菜炒肉、猪肉燉粉條、砂鍋土豆粉等美味。而手擀粉和寬粉,更是麻辣燙裏亮眼的“明星”,一碗嚼勁十足的流汁寬粉,吃起來非常過癮。

武吃丨一顆就是一頓飯

洋芋無論做得多麽新潮,無論怎麽搭配花哨的調味,它的原味口感也從不過時。一整顆洋芋,在家裏煮,在地裏烤,都是甘肅人喜愛的吃法。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能不能“炸開花”,是判斷土豆好不好吃的標準之一。攝影/嚴肅

煮洋芋,大人喜歡“炸開花”的,小孩喜歡帶焦巴的,多了一絲焦香。綿密的口感,最樸素的味道,也最溫暖人心,再來點小鹹菜,或者嫩葱,或者是從漿水缸裏剛剛撈出來的酸菜,幾顆洋芋下肚,一頓飯也就解决了。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地鍋燒熱,就可以放土豆進去了。攝影/楊來勝

收穫洋芋的季節,農人中午的食物便是烤土豆。搭一個簡單的“地鍋”(也叫qiong鍋鍋),堆上一些幹土塊,點燃柴火加溫,再放入洋芋,讓滾燙的土塊與洋芋充分接觸,再用浸濕的土將頂部封起來。頂部的濕土變幹後,洋芋就熟了。

烤熟的洋芋外焦裏嫩,泥土的天然氣息撲鼻而來,掰開後裏面的澱粉顆粒像白糖一樣晶晶發亮,吃起來則是沙沙甜甜的口感。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隴南武都的洋芋攪團。攝影/嚴肅

隴南人家與洋芋打交道的方式更是“勇武”:洋芋攪團——經過洗、煮、剝、凉、打、調等六七道工序,至少要有兩個人配合,把洋芋反復擊打,直到洋芋團可以拉絲。費時費力,但這樣做出來的洋芋攪團柔韌勁道,是真的好吃。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洋芋攪團,“打”出來的隴南美味。攝影/冉創昌

洋芋攪團可以凉吃,以酸湯加調料攪勻,讓攪團蘸足湯汁,吃起來香辣可口,蕩氣迴腸;也可以熱吃,切成小塊的攪團入熱湯,燒開吃,綿軟溫熱。夏天,如果來勺清香的漿水,又會變成地道的清凉小吃。

02 最“甘肅”的定西,生長著甘肅最好的洋芋

如果說蘭州人的早晨是牛肉麵味的,那麽定西人的早晨屬￿洋芋格格。“格格”是定西方言裏“角角”的發音,洋芋格格,就是定西版的韭菜盒子,餡換成了洋芋,感受一下雙層碳水的快樂。擀好面皮,包餡,再捏一個漂亮的花邊,定西人一天的生活就在土豆的香味裏鋪開。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洋芋格格,定西版的韭菜盒子,也像個大碼的餃子。圖/網絡

除了洋芋格格,如果你在定西還看到洋芋叉叉、洋芋夋夋、洋芋糅糅等叠詞美味,看到梯田上“洋芋開花賽牡丹”的花海斑斕,看到紫土豆、紅土豆、“黑美人”,看到各處的“薯山薯海”,千萬不要感到奇怪。有人說,定西人天天吃洋芋,頓頓有洋芋,一頓沒吃洋芋,也可能吃的是洋芋粉條。這話幷不誇張,定西,正是洋芋生長的樂土。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定西安定區,馬鈴薯示範基地的梯田。 圖/視覺中國

全國馬鈴薯三大主産區之一,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産基地和薯製品加工基地——都是定西的“薯都名片”。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0萬畝以上,占全省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年産穩定在500萬噸以上,更是接近甘肅馬鈴薯總産量的一半,在全國市(州)中居首位。

定西的安定區和渭源縣,一個是“中國馬鈴薯之鄉”,一個是“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定西馬鈴薯不僅面積大、産量高,而且質量也屬一流——薯塊大、薯皮光滑、澱粉含量高、口感好。不管是蘭州的馬三洋芋片,還是國外的快餐薯條,大都用的是定西出産的馬鈴薯。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定西馬鈴薯育種基地,土豆像黃色的小燈籠。 圖/視覺中國

定西的土壤貧瘠,氣候乾旱,爲什麽能成爲馬鈴薯生長的天然場所?

定西處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地帶,多樣、複雜的地勢,爲洋芋提供了從“嬰兒房”到“病房”,再到“臥室”等各種房型;其次是乾旱少雨,有利于馬鈴薯呼吸發育,雨水集中在盛夏,是適時喝水“長個子”;要長得俊俏,也不能少了微量元素,這裏土壤層厚質松,含有豐富的鉀元素,正適合馬鈴薯補充營養。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2020年9月,在定西舉行中國馬鈴薯大會,同時舉行馬鈴薯美食展。圖/視覺中國

曾經的 “救命薯”,如今的“金蛋蛋”,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環境,定西人興修梯田,擴大、改良種植,恁是把這個曾經“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打造成了如今的“中國薯都”。

定西連續多年舉行中國馬鈴薯大會。在馬鈴薯大會上,既能看到馬鈴薯饅頭、餅乾、挂麵等主食化産品,還能看到108道不同菜品組成的馬鈴薯“將軍宴”——土豆魚翅、土豆甲魚撈飯、太極洋芋羹、刺身洋芋、土豆披薩、土豆冰淇淋……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馬鈴薯大會上展出的馬鈴薯蛋撻、馬鈴薯油圈、馬鈴薯菜丸。 圖/視覺中國

在定西,經常可以聽到那句笑談:“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放到全甘肅也不誇張。更是有前人在饑餓年代總結:“甘肅人的命都是洋芋給的”,放在今天說,也沒說錯。

03 洋芋,憑啥是最“甘肅”的食物

一種食物稱呼的多少,可以看得出來其運用的廣泛與複雜,甘肅人眼裏的洋芋便是如此,除了“土豆”“馬鈴薯”這兩個對外地人來說更熟悉的稱呼以外,還有山藥豆、地麵包、地蛋、 薯仔、“全球通”等等,五花八門。”洋芋”這個名字還可以叫得更親切、可愛一些:洋芋蛋兒。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上圖 平凉農人正在播種洋芋種子;下圖 民樂祁連山下洋芋豐收。圖/視覺中國

洋芋,是一種“甘肅印象”。吃洋芋實在太尋常了,隨便問一個甘肅人,家裏總有至少一個愛吃洋芋的家人親戚,要麽很可能就是Ta自己。與之相似的是,在甘肅農村,幾乎每家都有至少一個貯藏洋芋的地窖,有了它,甘肅人才可以安心地一年四季吃洋芋。

洋芋,也是一種“甘肅哲學”。“這個人真是個大洋芋”,這句話既可以用來誇人,也可以用來駡人。沒有意義的事,就說這事沒洋芋;生意不掙錢,則說生意沒洋芋;一個人太木訥,也會被人說真像個洋芋;媽媽們笑駡調皮搗蛋的娃娃時會說:“再害人,把你個洋芋頭打死哩!”總之少了洋芋,甘肅人不僅胃口寂寞,說話也總感覺缺點什麽。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甘肅金昌,機械化種植馬鈴薯,爲大地綉上花紋。圖/視覺中國

外地人也經常把甘肅人叫“洋芋蛋”,哪怕是暗含一點貶義,甘肅人也一笑了之,就算是生氣,洋芋也不能不吃,甚至自己調侃——“甘肅洋芋蛋,能吃也能幹!”諺語俗話還有很多,比如“甘肅有三寶,洋芋、沙鍋、大皮襖”,甘肅的姑娘,則是“臉上長著紅二團,懷裏揣著洋芋蛋”,哪怕是“牛肉麵爲王”的蘭州,也流行著“羊皮筏子賽兵艦,沙鍋子煮的洋芋蛋”的說法。

種洋芋、吃洋芋、說洋芋,洋芋早已融入到了甘肅人的生活裏。洋芋既是甘肅人的“土疙瘩”,塑造了最地道樸素的“隴味”,也是甘肅人的“金蛋蛋” ,堆出一片“薯山薯海”,帶領隴人脫貧致富。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甘肅處處都能看到洋芋豐收的笑臉。上圖拍攝于永登縣石門硯村,下圖拍攝于榆中縣楊家新莊村。攝影/楊來勝

甘肅人對土豆都有著一份獨特的情感,這種特殊感情,一兩句話說不清楚。如果要找一句大家都會點頭的,那大概是——

2500萬甘肅人,都是土豆養育的孩子。

沒想到吧,最能代表甘肅的美食,是它-字遊文化

- END -

文丨李亦

封圖攝影 | 盧文

※特別鳴謝※

攝影師嚴肅

0
本文系作者 @wordtour 原创发布在 字遊文化。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頂流的老網紅國家,是它
上一篇
笑完之後,記得好好保護它們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随便看看
今年旅游爆款聖地昆明,真沒法低調了
1天前
緬甸蒲甘,震撼人心!
2天前
香港的海上金鑾寶殿,下場太過凄慘
6天前
00後女大學生,在工地考古
1周前
甜食第一省是它,你不反对吧?
2周前
相关文章
甜食第一省是它,你不反对吧?
廣東辣,人菜癮還大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
沙縣小吃的故鄉,是福建的“隱藏大佬”

王蒙 王蒙
王蒙 王蒙
Copyright © 2023 字遊文化
  • 请到 [后台->外观->菜单] 中设置菜单
热门搜索
  • 戴冠青
  • 泉州
  • 宾州
  • 美国大选
  • 罗克格伦
  • 新加坡 台灣
wordtour
行者無疆,思亦無涯。「字遊文化」為你打造活精緻、心自由的美好生活。
199 文章
0 评论
4 喜欢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