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世博會將開幕,與全人類共同想像未來城市
轉載自公眾號homeandworld

“昨天我又去了一次水晶宮。我們在那裏呆了大概三個小時。我得說我比第一次的時候還要著迷。這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宮殿——巨大、奇特、嶄新、無法形容。它的宏偉不在于單獨的部分,而是整體奇特的組合。人類工業所創造的東西你在這裏都能看見……充斥于寬闊走廊裏的各類器物像是被看不見的影響力所統治和支配。
這一天我身處將這裏擠滿的三萬人中,聽不見任何噪聲,看不到任何不尋常的舉動,人流靜靜地移動,發出仿佛遠處的海洋般的低鳴。”
——夏洛蒂·勃朗特

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主會場水晶宮。
夏洛蒂·勃朗特在信件中如此描寫1851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的主會場。“水晶宮”以鋼鐵和玻璃爲主要材料,以令人稱奇的建築設計展現迅速變化的世界的人造工業奇迹。這段描寫放在170年後的今天,用來形容2021年的迪拜世博會也會很貼切。
在2013年的競標中,迪拜獲得了國際展覽局(BIE)167個成員國中的116 票,遙遙領先對手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土耳其的伊茲密爾和巴西的聖保羅。迪拜擁有衆多明顯的優勢:首先,迪拜將成爲舉辦世博會的第一個中東國家;其次,迪拜是重要的世界貿易港口,在世界貿易體系中至關重要;最後,也可能是最爲打動各個會員國的,就是迪拜爲世博會設計的場地與建築方案。

迪拜世博會場地總體規劃圖。
由于疫情不得不推遲一年之後,迪拜世博會將于10月1日開幕。其實2020年7月,迪拜就已經重新打開國門,恢復了國際旅游。今年1-7月,迪拜已經接待了285萬人次游客。或許迪拜仍然遙不可及,但世博會的看點我們仍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本次世博會以“連接思想,創造未來”爲主題,將在6個月的時間裏展示191個國家的科技成果與文化傳統。從會場開始,你可能就會陷入夏洛蒂·勃朗特般的感嘆中。
01 建築師的舞臺
世博會場地占地4.3平方公里。八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沙漠,現在這裏已經成爲了各國建築師大展拳脚的舞臺。
迎接游客的首先是入口處由阿希夫·汗(Asif Khan)工作室設計的21米高的碳纖維門廊。設計靈感來自于傳統伊斯蘭建築中的隔扇窗。碳纖維材料的應用讓如此體量的大門,顯得輕薄得不可思議,像是懸浮在空中一般。


上圖:碳纖維門廊。
下圖:傳統伊斯蘭建築中的隔扇窗。
穿過門廊,來到的是世博會的主會場。這處穹頂廣場名爲阿爾瓦斯爾(Al Wasl),是迪拜的歷史名稱,意味“連接”。這也與本届世博會的主題完美呼應。建築以鋼架搭起,鋼架總長度達 13.6 公里,相當于16 座哈利法塔,總重量達 2,544 噸,相當于25 頭藍鯨。穹頂直徑150米,幾乎和兩架幷排排列的空中客車 A380 飛機一樣寬。內部空間相當于近 300 個奧林匹克標準的游泳池的體積。

爲了建造這座穹頂,施工期間使用了1200多噸臨時鋼柱和520立方米的混凝土基礎來支撑鋼格架。爲保證每塊預成型鋼格架能够準確對齊,施工團隊采用了最先進的激光測量和掃描設備確認 873 個現場焊縫的精度,保證誤差不超過 5 毫米。


建造中的穹頂廣場。
阿爾瓦斯爾穹頂同時還是世界上最大的 360 度投影幕布,圖像、電影和燈光將通過 252台投影儀投射到半透明的圓頂上,在廣場內外都可以看見。在世博會期間,這裏將舉辦表演、音樂會等各種活動。
穹頂的設計同樣也是此次世博會的標志,靈感來自于在迪拜 Saruq Al Hadid 考古遺址發現的金戒指。精美的金戒指證明了“這片土地很久以前就是古代文明的交匯之地”,幷象徵著迪拜“將繼續成爲連接世界的樞紐”。

圍繞主會場的是名爲“可持續性”、“流動性”和“機遇”的三個主題場館以及各個國家展館。其中,“可持續性”主題館尤爲引人注目。展館名爲“大地(Terra)”,由Grimshaw Architects設計,以建造能源自給自足的建築爲目標。飛碟形的屋頂天篷安裝了1000 多塊太陽能電池板,場地周圍還有18個“能源樹”,能够像向日葵一樣根據太陽的照射角度調整方向,吸收太陽能,爲建築提供能源。同時,建築還能從周圍潮濕的空氣中收集淡水,幷且回收廢水,讓用水量降低75%。近日,可持續性展館也已發布了一批內部照片,展覽內容包括地球的變遷、森林生態、海洋生命等內容,帶領參觀者反思人類行爲對于環境的影響。

“可持續性”主題館效果圖。
國家館中也有許多吸引眼球的設計。例如新加坡館將熱帶雨林搬進了這座沙漠之城。場館將使用太陽能和海水淡化系統運行,致力于在迪拜世博會期間將實現零淨能源消耗。新加坡館希望傳達植被與綠化對于氣候變化的重要意義,讓人們意識到增加城市中的綠色空間是應對全球變暖最有效、性價比最高、最簡單可行的解决方案。

新加坡館效果圖。
荷蘭館使用一種特殊的彩色輕質模塊,在讓日光通過的同時産生太陽能。建築中心是一個錐形植物塔。設計師希望在建築中心構建一個生物群落和微型世界,展示能源、水、食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荷蘭館效果圖。
英國館名爲“詩歌”,英國設計師Es Devlin將建築立面變成了展示詩句的屏幕。這個以“給太空的信息”爲主題的展館靈感來源于史蒂芬·霍金2015年發起的一項全球設計挑戰,邀請世界各地的人思考,如果我們有一天與太空中其它生命相遇,應該發送怎樣的信息來代表地球文明。設計師希望英國館既能展現英國在人工智能和太空領域的技術成就,同時也傳達出超越國家與種族的人類共同情感。


英國館效果圖。
中國館以燈籠的形象爲基礎設計,在“一帶一路”的主題下展示中國在信息、科技、教育、交通等領域的發展與成就,如嫦娥四號探月儀、暗物質粒子探測器、五百米口徑球面望遠鏡、“量子通信”、“高鐵”、人工智能等。

中國館效果圖。
02 從“工業化”到“可持續發展”
世博會,作爲一項全球的盛會,往往反映著一個時代人類社會最爲關切的命題。縱觀世博會的歷史,從技術本身到技術的利用,這種關切一直在改變。
從這届世博會的主題、場地規劃、建築設計上都可以看出來,迪拜在“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上下足了功夫。根據世博會官方網站提供的信息,此次世博會在節能、節水、减少碳排放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
世博會場地所有永久建築都裝了綠色能源系統和太陽能板,産生的可再生能源總量達5.5兆瓦;超過120幢永久建築都將得到綠色建築(LEED)認證,其中95%將達到金標級別(LEED Gold)級別,四幢將達到白金級別(LEED Platinum)。與迪拜標準值比,建築用水量减少52.4%,一年减少總量達約爲41個奧林匹克游泳池。

迪拜世博會場館。
世博會期間,場地中所用景觀植物50%爲當地物種,世博會後這一比例將提高到95%。90%的主要建築材料都符合“可持續材料導則(Sustainable Materials Guidelines)”。使用的木材也有“可持續林業認證(sustainable forestry certification)”降低垃圾生産量,幷且儘量不使用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
此次世博會發起“人類與地球項目(Programme for People and Planet)”,在六個月的會期內開展10個主題周活動,從文化、社會、環境和經濟的角度探索人類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和機遇。

迪拜世博會人類與地球項目海報。
其實從2000年的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以“人,自然,技術”爲主題開始,世博會已經開始將人類未來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作爲中心。例如2008年西班牙以“水與可持續發展”爲主題,2015年米蘭世博會以“潤養大地,澤給蒼生(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爲主題。這其中所表現出的對于人類發展的審慎反思,是在其誕生之初看不到的。
1851年倫敦世博會正是英國工業革命走過百年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之時。直至20世紀中期,世博會洋溢著對于工業成就的贊頌與對于未來進步與樂觀的態度。1862 年的倫敦世博會展出了紡織機、印刷機、火車等新型工業産品;1876 年費城世博會上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展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話;1939年的紐約世博會上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電視。世博會像一個百寶箱,聚集了人類工業與科技的最高成就。

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展出電視機。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二戰帶來的對于工業化和技術的反思,世博會開始試圖超越科技,更多地關注“人”。因此,20世紀後半葉,“和平”、“城市”、“文化”,成爲了反復出現的主題。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是二戰後舉辦的第一届世博會,其標志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結構模型,象徵著安全和平利用核能。
與此同時,隨著戰後重建與城市化發展,這一時期世博會也逐漸與奧運會等大型活動一樣,成爲了樹立國家形象、刺激主辦城市經濟的重要手段。城區的迅速開發、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入、旅游收入是可見的收益,而潜在的貿易合作機會、面向全世界的宣傳與曝光則是不可量化的收益。

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標志。
過去二十年來,世博會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不斷增加,是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最急迫問題的直接反映。也說明了這一盛會已經從最開始以展現帝國工業實力爲主要目標的展覽會,逐步發展成爲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探討人類共同命運和未來發展趨勢的重要平臺。在必須與疫情共存的新時代,迪拜世博會能否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與可能性,激發有意義的討論與思考,我們拭目以待。
03 沙漠之光還是海市蜃樓?
對于迪拜世博會也不乏質疑與批評。
首先是對世博會經濟促進作用不那麽樂觀的預計。這是中東國家第一次舉辦世博會,阿聯酋對于世博會的投入可謂傾盡全力。阿聯酋已經爲籌辦世博會投入了68億美元,其中甚至還包括爲美國建造展館支付的6000萬美元。因爲美國國會拒絕使用納稅人的錢建造展館,阿聯酋不得不出資相助,以確保其參會。
當然,這一切都是因爲世博會作爲振興經濟的重要手段已經屢試不爽。2010年上海世博會創記錄的7300萬游客人次讓人們再次看到了世博會的巨大價值。疫情之前,諮詢公司安永預測世博會期間帶來的經濟增長將相當于阿聯酋國內生産總值的1.5%,幷且將推動迪拜經濟增長330億美元,創造多達 30 萬個工作崗位,促進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動酒店業、娛樂業以及零售業的大幅增長,幷且讓中東國家獲得積極的全球媒體曝光。
但疫情帶來的出國旅行的限制意味著此次世博會很可能達不到這一預期。畢竟,吸引 2500 萬人次參觀幷不是一個小目標。阿聯酋總人口也不過1000萬,世博會如何在疫情下吸引足够多的境外游客成了巨大的挑戰。

迪拜世博會官網的照片上,前來世博會的一家四口已經都戴上了口罩。
其次是對于世博會閉幕之後這一區域能否持續發展的質疑。迪拜對于這一區域的再利用計劃是在世博會之後將其開發爲商住混合的新城區“District 2020”。臨時場館的大約 90% 的建築材料將用于建造永久性建築。而地標性建築將保留、改造。如Al Wasl廣場,將成爲當地社區的開放式公共花園,舉辦各種類型的活動,成爲重要的公共空間。周圍的 10-13 層建築改造成酒店和其他商業用途,以期持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但這一計劃是否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世博會的成敗。如果世博會無法有效刺激增長,吸引投資,這一片區域的很可能無法在繁華落盡後找到買家,獲得預期的回報與發展前景。

迪拜世博會區域在展會結束後的開發方案。
在人、物資、技術的交流似乎已經沒有阻礙的今天,主辦世博會還有意義麽?迪拜的答案直接而明瞭:“只要建了,人就會來”。
在過去幾十年裏,迪拜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證明了這一發展模式的可行性。從棕櫚島到帆船酒店,從世界最高的哈裏發塔到世界最大的迪拜購物中心,這裏已經成爲了地球上建築奇觀最爲密集的地方。通過在沙漠中開墾綠洲或者填海造地,迪拜用更大更豪華的住宅,更高更新奇的大厦,坐等富人前來,幷成功地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裏從珍珠貿易港口轉變爲多元化的金融之都,從一個沙漠之城轉變爲全球消費聖地。

迪拜門(Dubai Frame)與遠方的世界最高樓哈裏法塔。
自2016年起,迪拜經濟開始顯示出衰退的迹象,地價持續下跌。由于迪拜經濟嚴重依賴酒店、奢侈品零售、旅游等由消費支出驅動的行業,疫情對于迪拜的影響也格外明顯。因此,迪拜也不得不將世博會看作這一模式再次發揮作用的一劑强心針。爲了確保世博會順利進行,阿聯酋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已經達到驚人的80%,名列世界前茅。
即使在疫情之下,迪拜依然堅信,人一定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