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桂林!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星球研究所,本文由 融創中國 特約製作

桂林,一個火了一千多年的旅游勝地;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今仍讓每年上億人次的游客紛至沓來。

只是,在旅游節奏异常快速的今天,人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可能未必能真正觸及桂林山水的內涵。
事實上,“山水”一詞在中國人心中意義深刻,它不僅指代自然景觀——

也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

還代表了一派藝術追求。

而桂林的偉大之處,便在于將三者完美相融,用一盆山水,造就千載人間。
01 一盆山水
桂林山水是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與許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區——流水沿裂縫、漏斗下瀉致使地表乾旱缺水不同的是,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呈現出一派山、水交融之景。


桂林喀斯特峰叢與廣西大化七百弄喀斯特峰叢對比,圖一源自@視覺中國,圖二攝影@江海榮
究其緣由是在于這裏的碳酸鹽岩幷沒有鋪滿大地,而是被一系列非可溶性岩石組成的群山所環繞,可以說桂林的山水是“一盆山水”。

就整體地貌而言,桂林位于雲貴高原向兩廣丘陵過渡的地帶,雪峰山、南嶺、大瑤山,從不同方向綿延至此,形成了“一盆山水”的盆周山地。

其中,南嶺西端主脉、越城嶺、海洋山及都龐嶺分別矗立于桂林的北部、東部,它們都擁有堅硬的花崗岩內核。
海拔達2141m的越城嶺最高峰猫兒山,便是一處花崗岩山峰。

猫兒山,亦爲廣西最高峰,攝影@陸宇坤
更北側,跨越廣西、湖南兩省的八角寨風景區,則是中國丹霞地貌景觀代表之一。

雪峰山南支、八十裏大南山、天平山及大瑤山北支駕橋嶺,主要由變質岩、葉岩、砂岩組成,它們自西北向南延伸,便成爲了桂林盆地與柳州盆地的分界。
這些非可溶性岩層山地環繞四周,使流水皆向盆中彙聚,塑造這“一盆山水”的盆中水系由此誕生。

當大氣降水和地表、地下河流與盆中巨厚的碳酸鹽岩一相遇,便化作萬千利刃,開啓了桂林山水的塑造之旅。

其中,潜經村-興坪段的灕江沿岸、海洋山西麓、駕橋嶺東麓等地地勢較高,地下水位埋藏較深,塑造碳酸鹽岩的外力,便以大氣降水引起的垂向切割爲主。
地表、地下河流影響較小,殘餘山體一般較爲高大且基座相連是爲喀斯特峰叢。

在地勢低平區,如臨桂區南北、桂林市區東北部、桂林-陽朔公路途經區域等,地下水位與地表接近,碳酸鹽岩除了受降水的垂直切割外,還會受到地表、地下河流的橫向侵蝕,殘餘山體不斷平行後退且彼此分離,則形成喀斯特峰林平原。

當喀斯特峰林進一步遭受剝蝕,彼此遠離散布,則形成喀斯特孤峰。
桂林市區一帶的獨秀峰、伏波山均爲典型代表。

放眼整個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區,像桂林這樣因盆地匯水而使地下水位與地表接近之地,都幷不多見。
所以,桂林也就成了喀斯特峰林平原最典型的分布地。

事實上,峰林平原的發育條件要求較爲嚴苛,當岩層抬升時,峰林平原會向峰叢轉化,而當區域開始沉降時,則容易被外來物質堆積掩埋,只有當平原地面整體性侵蝕速度與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基本同步時,才能持續保持。
與此同時,在流水的長期溶蝕下,山體內部還被大量掏空而形成諸多洞穴。
它們或緊鄰地形成脚洞——

或被流水洞穿,形成穿洞——桂林城徽原型象鼻山,便是其中之一。

或置于山體內部,幷生成大量造型各异的石鐘乳、石笋。

據統計,在桂林市區周圍,山體洞穴長度占有量高達421-22539m/k㎡,這便有了桂林“無山不洞”之說。

至此,一“盆”喀斯特地貌异常豐富,地表水却又十分充沛的桂林山水便誕生了。

桂林山水分布示意,以駕橋嶺至海洋山一綫爲例,製圖@羅梓涵&鄭藝/星球研究所
但故事不止于此,事實上,桂林這“一盆山水”幷不完全封閉,而是有一條走廊貫穿其間,這才使桂林很早便成爲聞名天下的旅游勝地。
02 一條走廊
首先,這條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是灕江。

它自北向南流經整個桂林盆地,又最終匯入珠江,便成爲了桂林勾連雲貴高原及沿海地區的天然水道。

4-3萬年前,一批先民便沿著珠江水系遷徙至此,那些距河較近的脚洞,既可遮風擋雨,又便于取水,就成爲了早期古人類的定居之所。

12000-7000年前,桂林甑[zèng]皮岩人不僅解鎖了農業種植技能,制陶工藝也十分精湛。
他們用繩索、石片、木片等,在尚未幹透的陶坯上拍打出繩紋、水波紋、幾何紋、回紋、井紋、人字繩紋、稻穗紋等紋飾,既防滑又美觀。

其次,造物主似乎格外偏愛桂林,在灕江打開了通向南方的大門的同時,還留著一道朝向北方的窗。
在桂林的東北部,越城嶺與都龐嶺-海洋山之間幷沒有緊促相接,而是形成了一道東北-西南向開口,與灕江背道而馳的湘江,正經此遙遙北去。

兩者之間的分水嶺也幷非高山險阻,而是一片喀斯特峰林谷地。
所以,這裏很早便是古人往來湖南及嶺南地區的交通要道,即湘桂走廊。

商周時期,流行于中原文化圈的青銅禮器便經此傳播至桂林地區,它們造型精美、紋飾繁複。

春秋時期的蛇蛙紋銅尊,以浮雕的形式在銅尊的肩部與腹部
裝飾了4組蛇、蛙紋,堪爲桂林先民將中原地區器物形制與當地圖騰崇拜相結合的代表作品。

最後,這條走廊還隨著秦代統一嶺南而升級。
公元前219年,爲解决秦南平百越的物資運輸問題,一項充滿想像力的水利工程,在掌管軍需供應的監禦史祿的指揮下啓動了。
這便是溝通湘江與灕江的靈渠。

公元前214年,靈渠開鑿成功,秦軍以此爲糧道迅速統一了嶺南地區。

至此,長江、珠江兩大水系被順利串聯,加之唐時期開鑿的連通灕江與柳江的相思埭[dài],加强了桂林與廣西中西部的聯繫,湘桂走廊也就升級爲“南通海域,北達中原,西扼蠻荒”的黃金水道。

此後,統治官吏、逐利商人、萬千移民、文人騷客,紛紛經此進入桂林。
桂林,這一盆山水、一條走廊,就在他們的共同營造下,變成了一方山水人間、一條詩畫走廊。
03 山水人間,詩畫走廊
01 官吏
自秦漢開始,歷代王朝統治者爲了加强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多派遣官吏在此建立城池——

駐扎軍隊——

爲了發展教育,又建立起規模宏大的書院、文廟、貢院。

同時,他們還十分注重水利工程建設,不僅多次修繕、改進靈渠及相思埭,以便利通航、灌溉。

還在桂林城區開鑿人工水系,將灕江、陽江、西湖、榕湖、杉湖等江、湖水系相連通,使桂林形成山水抱城之景觀。

02 商人
商人們看中桂林的交通運輸條件,紛紛帶著貨物往來穿行其間。
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南北行旅,皆集于此”。除桂林外,全州、興安、陽朔、興坪等沿江城鎮也迅速崛起。

各式旅館、商業會館遍布大小城鎮。

除轉運貨物外,也讓桂林本地出産的水稻、大豆、蕎麥、馬蹄、芋頭、黃柑、茶葉、桂花等經濟作物,豆腐乳、辣椒醬、三花酒等特産——

陶器、瓷器、銅器、銀器、瓦當、桂布、梳篦、毛筆、草席、面具、羽扇、雨傘、腰鼓等手工藝品遠銷各地。

03 移民
與此同時,無論是奉命遷徙還是避禍而來的萬千移民,都給桂林帶來了更多的人口資源和更爲先進的生産力。
他們依山傍水而居,將農田從峰林平原——

拓展到四周山地幷在龍勝龍脊一帶開闢出美麗動人的梯田。

村莊、農田與山水完美相融,以致無處不是歸園田居。

他們插秧、采茶、種柑、植桂,無一不是景致。

他們唱山歌、唱漁鼓、演桂劇、演彩劇、演文場、劃龍舟、舞草龍,讓歡娛之情傳遍各地。

他們製作的各色美食,如桂林米粉、荔浦芋扣肉、恭城油茶、尼姑素面、白果燉老鴨、酸炒幹魚仔、醋血鴨、田螺釀、桂花湯圓、蓮子桂花羹、馬蹄糕等,同樣讓人回味無窮。

04 文人
而歷代旅居桂林的文人騷客,則熱衷于推動桂林山水文學、藝術及旅游事業的發展。
無論是左降至此的官吏還是流徙嶺南的文人,亦或是慕名而來的民間雅士,無論他們初來乍到之時是失落還是興奮,只要他們見到這一方山水,就無不爲之所動容。

于是紛紛寫詩作文,咏嘆桂林山水之美。
張孝祥《水調歌頭·桂林中秋》:
“千里江山如畫,萬井笙歌不夜”
以至于沒有去過桂林的韓愈,都能生動總結桂林山水的精髓。
韓愈《送桂州嚴大夫》: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除了咏嘆,他們還將贊美之詞題刻在桂林的諸多岩壁洞穴之上,形成新的摩崖石刻景觀。

當桂林聲名鵲起之後,他們又致力將桂林與別處相比較幷拋出諸多“桂冠”。
柳宗元稱:“(桂林)今是亭之勝,甲于天下”
(柳宗元《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亭記》)
范成大稱:“桂山之奇,宜爲天下第一”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王正功寫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後,其言更是廣爲流傳。

明朝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就曾在此流連40多個日日夜夜所著游記更在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記》中,占有大量篇幅。
20世紀以來,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一批著名畫家的到來,則將桂林山水的神韵以更加具象化的形式展現給更多人。
齊白石向北京畫家胡佩衡提桂林時曾作如下表示,文字轉引自《桂林美術史話》:
▼
“我平生喜畫桂林一帶風景
奇峰高聳,平灘捕魚,或畫些山居圖等
也都是在灕江邊所見到的”
只是,不同畫家筆下的作品,格調、色彩、意境和風格都不盡相同。
它們是徐悲鴻筆下的“雨桂林”
是李可染筆下的“黑桂林”
是顔地筆下的“秀桂林”
是白雪石筆下的“白桂林”
是宗其香筆下的“夜桂林”
是吳冠中筆下的“美桂林”
是葉侶梅筆下的“真桂林”

而在各地高樓競相拔地而起的今天,桂林則表現得十分克制,將城市按風景園林的標準進行建設,要求城區建築小巧通透,不遮擋自然景觀。
正因如此,桂林才成爲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相融、“山、水、城、文”融爲一體的世界級旅游城市。

6月26日,一座以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爲靈感,集主題樂園、文化演藝、現代商業、高端酒店群、會議會展、夜游市場等于一體的世界級文旅綜合度假區——桂林融創國際旅游度假區,將于桂林雁山區正式開城。

這裏有廣西業態最豐富的主題樂園,包括國內頂級民族文化秀場—壯美漓歌;
桂林首個夏威夷主題水世界及桂林首家集海洋動物博覽與游樂項目于一體的大型海洋公園;
這裏還有伴山環水的民族風情高端酒店群、商業小鎮、樹屋酒店、軍事博覽園、歡樂部落等八大業態組成的“山水+樂園+商業+酒店”複合型文商旅形態。





依次爲桂林融創國際旅游度假區局部、海世界、水世界、壯美漓歌、酒店群。
這座總規劃面積約3907畝的國際旅游度假區將著力打造爲全業態、全天候、全客群、全方位的一站式綜合旅游度假目的地,幷力爭成爲“山水之外”的城市歡樂新名片。

至此,歷經官吏、商人、移民、文人的千年宣傳營建桂林的山水,便超越了山水,成爲了人們心中理想的山水人間。

-END-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 | 風子
圖片 | 潘晨霞
地圖 | 鄭藝
設計 | 羅梓涵
審校 | 所長 燒燒 丁昊 陳志浩
特別鳴謝
中共桂林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