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最仙的城市,沒有山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衆號(ID: jiuxing_neweekly) 作者:xenos

江蘇是出了名的富庶繁華、藏富于民的省份,外界通常對蘇州、南京、無錫這幾座蘇南城市耳熟能詳,但江蘇面積最大的地級市——鹽城才是低調不顯山不露水的“大佬”。
鹽城的特別之處絕不僅在于“大”,它是我國唯一沒有山的城市,但它又擁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綫、最大的沿海灘塗,以及最廣的海域面積,是集濕地、森林、海洋于一體的寶藏城市。

這裏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每年都吸引了近300萬隻岸鳥、50多萬隻水禽遷徙于此越冬,其中還包括世界珍禽丹頂鶴,因此這裏還被譽爲“丹頂鶴之鄉”,而彙聚鹽城的精華之地,射陽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地名。
射陽,在哪?可能當你身臨一望無垠的灘塗海景,被蕩漾的蘆葦草地和丹頂鶴的仙氣迷了眼,沿路風車轉動,花海搖曳,恍惚置身荷蘭,而後發現,噢,原來這裏是鹽城射陽。

01 中國最仙小城,大概就這樣了
作爲國內唯一一座沒有山的城市,鹽城全境都是平原地貌,絕大多數地區在海拔上還不足5米,在黃河携帶泥沙不斷沖刷、奪淮入海的過程中,這裏形成了全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
攤開地圖,射陽地處江淮平原東部,東臨黃海。秦嶺—淮河一綫是中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綫,而射陽,就恰好處在中國大陸南北分界綫的東部起點,處在陸地與海洋分界綫的交叉點上。


△射陽的灘塗蔚爲壯觀。/受訪者提供
雖然只是黃海之濱的沿海縣城,但全縣面積占到了江蘇省第二,103公里海岸綫、110萬畝濕地灘塗足以讓它成爲江蘇省海域和濕地面積第一的縣城。
在沿海灘塗,射陽人通過種植蘆葦來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還促成了沿海一道獨特的兼具海洋和陸地雙重特性的濱海濕地風景綫,被譽爲“東方濕地”。

射陽的“仙”正在于獨有的濕地——一望無際的大海、廣袤壯觀的灘塗、色彩斑斕的葦草地,水網密布,湖海相連,蒹葭蒼蒼,舟船雲集,這裏既有蘇北水鄉的農家特色,又兼具遼闊的海洋氣息。
在這裏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北方的樹種和南方的竹子都能在這裏扎根生長,包羅南方與北方的生態特徵。
這裏既能用作耕地、鹽田、養殖池等生産用途,還形成了蘆葦、互花米草沼澤和鹽地碱蓬灘等景觀類型。
正因爲豐富多樣的植被和適宜的氣候條件,這裏不僅水草肥美,魚蝦、貝類豐富,也是鳥類繁衍的理想“天堂”,每年全球60%的野生丹頂鶴飛來這裏越冬,又給射陽添了“鶴鄉”的美譽,自然仙氣更足了。

要想一覽灘塗濕地美景,黃沙港是不錯的選擇。
尤其在黃沙港濕地觀光大橋,站在橋上遠眺,成片的濕地盡入眼簾,海風習習,沙鷗點點,草長鶯飛,水綠岸清。

不僅如此,射陽還毗鄰世界上唯一的麋鹿自然保護區——中華麋鹿園。
上世紀80年代,39頭麋鹿從英國遠渡重洋重歸中華繁衍,目前園內有5000多頭麋鹿。每年五六月份上演的“鹿王爭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仙鶴神獸構成了鹽城射陽的靈氣,而洋馬鎮的十裏菊香則讓它更添了古村落的詩意。射陽還是全國菊花種植大縣,這裏有全國最大、種植面積達4萬畝的菊海,近來還被評爲“江蘇最具人氣的鄉村休閑地”。
每年11月值菊花節時期,游客紛至沓來賞菊,十裏飄香,秋色無邊,再加上溪邊蘆葦草隨風蕩漾,風車緩緩擺動,脚步不由得都慢了下來。
到鶴鄉菊海,或許更能體會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意,所謂的“仙氣”小城,也不過這般景致。

02 射陽,城如其名
射陽雖然年輕,建縣時間不長,境內一半以上的面積都屬灘塗。
它的名字却很古老,縣設射陽河之南,相傳射陽縣就是精衛填海的地方,後因後羿在此射日而得名。
漢初時期,劉邦感念項伯于鴻門宴上的解救之恩,封其爲射陽侯。射陽侯的封地就包含現今的鹽城境,射陽之名爲鹽城境內設置縣治之始。
如果深挖這座城市的過去,你會發現射陽這片地真有精衛填海、後羿射日這種不服輸的韌勁兒。
由于地處鹽城,國內唯一一座以“鹽”命名的城市,自然因“鹽”建城,自然跟海鹽文化脫不了關係。

射陽的土地是由不斷淤積的沿海灘塗形成的,海水蒸發滯留下了大量的鹽分,但偏偏在這片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鹽鹼地上,射陽第一代先民就在這裏創造出了魚米之鄉。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射陽最早一批移民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從蘇州被官府遣散到射陽的流民,從那時候開始,射陽就已經成爲淮鹽的重要生産地與輸出地,射陽正好處于我國南北過渡帶,南來北往的商旅都留下了文化痕迹。

從事海鹽生産的移民帶來了農耕技術,此後第二批移民在這裏改良鹽鹼地,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産,最有名的莫過于清朝末年實業救國的先驅張謇,發動南通一代的農民,到射陽沿海灘塗墾荒植棉。
由于棉花本來就是耐鹽鹼的農作物,射陽的鹽鹼地不僅開墾出了棉花生産基地,發展紡織業,還得到了有效治理,變成了肥沃的良田,成了如今的“魚米之鄉”。


△水街面貌。/攝by杜斯壯
因此,要是你去了射陽,千萬別錯過嘗嘗他們的大米,大米界素有“北有五常,南有射陽”之稱,射陽大米米粒飽滿、乳白糯純,是名副其實的“江蘇第一米”,稻米種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曾爲晚清宮廷貢米,每年銷往上海的射陽大米能達到50余萬噸,在長三角享有極高的市場信譽。
由于射陽縣是黃河輸沙淤積而成,形成自西向東的陸地—蕩地—灘地—海岸過渡景觀,而後黃河北徙,蘇北海岸持續受到侵蝕,向南逐漸堆積,射陽這片地形成了寬廣的灘面,加之淡水河流的注入,因入海河流而成了優良漁港,原本的煎鹽業逐漸衰落,漁業逐漸興起,轉爲以海洋漁業爲主。

射陽這座小城,不僅蘊含了淮鹽文化、農耕文化,海洋漁民文化氛圍也很濃厚。在射陽河畔,矗立著一座千年黃海古刹——息心寺,被譽爲“江淮第一名寺”。
雖然現在的漁民都用上現代化的漁船,但幾十年出海打魚的傳統風俗依然沒變,漁民出海前,都會到這裏祭拜神,祈求出海平安,息心寺向外關照著出海漁民的平安,向內觀望著農耕文化的安寧祥和,已成射陽人的精神寄托。

射陽這片三角洲平原,既適合農墾,又利于海運貿易,同時還適合海上風電工程的建設。
超過1500萬千瓦的優質海上風場在射陽已經建成,儼然中國最大的海上風電母港。如今射陽港的年出貨量,已經超過全球風電第一大港丹麥埃斯比約港。
別看這片地100年前可能只是一片荒無人烟的灘塗,射陽小城如今正在全力以赴打造世界級風電名城,一座獨具魅力的沿海港城在黃海之濱崛起。

03 射陽人,剛柔幷濟
鹽城的文化是海洋文明、淮河文明和長江文明數千年融合的結果,不同文化地帶的移民不斷四方來赴,楚風盛行、吳音遺韵……各種文化交融滲透。
再加上獨特的海洋濕地自然地貌,雜糅成兼容幷包但又獨樹一幟的本土文化,這裏的人既有北方人的直爽豪邁,又有南方人的溫婉柔情,內心深處更埋藏著不服輸的悍勁兒。
這裏的海洋文化不同于閩粵地區,更有一種獨特的鄉土韵味。
趕海摸海鮮就是他們的日常,脚踩泥巴手抓泥螺,海鮮河鮮都能在這裏齊聚一堂,既有海河豚、海鰻魚、前海白蝦等特色海鮮,又有螃蟹、黃魚、銀魚、河蚌等河鮮。
“我們射陽人一手抓梭子蟹,一手抓大閘蟹,都是我們的心頭菜。”最讓外地人艶羨的話也莫過于此。

射陽素有“魚米之鄉”美譽,在這裏既能嘗到淮揚菜的風味,又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口味。他們的日常美食少不了湯湯水水,少不了蒜苗。
一個“鮮”字最能概括他們的風味,但這裏的味道包羅萬象,葷素齊全,基本上能滿足南方與北方人的口味。
口味清淡的南方人喜歡這裏的醉蟹、東台魚湯麵、鶏汁射陽河白魚、鹽水煮蝦、銀魚燴鶏蛋、糯米肉丸子等,不喜甜食的北方人也能在這裏找到美食地圖——紅湯耦耕羊肉、熗海蜇頭、大醬燒老鵝等口味偏重的菜肴。

如今金秋十月,要想感受更濃厚的鄉村風味,不如到射陽洋馬鎮走走,這裏的鄉野都是菊花味的。
走在鄉野小路上,會發現家家戶戶農田上都種滿了菊花,路上時不時飄來了陣陣菊花清香。
兩邊有很多菊花加工廠和作坊,工人們在翻曬、烘烤菊花,路旁的花農采摘的菊花,都够拖拉機裝滿滿一車。


在鶴鄉菊海景區,你能看到綿延數十裏的菊花競相開放,菊田黃白相間,花團錦簇。
徜徉在花海田野間,盡可能體驗“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場景。
游客不僅能賞菊品茶,還能洗藥浴、品嘗藥膳、觀賞農家畫以及民俗表演……全方位身心都浸染在菊花的魅力當中。


△鶴鄉菊海菊田一景和當地特色的農民畫。/受訪者提供
射陽實在太低調了,它還是全國菊花種植大縣,菊花種植已有60多年歷史,已形成觀賞性菊花、功能性菊花兩大系列1300多個品種,茶用菊、藥用菊占了全國的60%。
也就是說,如今我們泡的菊花茶裏,有七成就産自射陽。
而洋馬鎮是江蘇省最大的“蘇菊”生産基地,還是全國知名的“中國藥材之鄉”,還是國家級白菊花綠色食品生産基地。這裏75%的農田、80%的勞動力從事以菊花爲主的藥材栽培,年産幹藥材超萬噸。

鶴鄉菊海不僅是鄉村游的觀賞勝地,還是洋馬鎮農業産業基地。
園內占地2.8萬畝,核心區1萬畝,菊花品種就多達上千種,還有中藥文化展覽館、菊花藥材加工園等景點,集觀賞和生産于一體,是洋馬菊花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
自開園以來,正常每天接待游客5000人,雙休日多達3萬人。每天銷售花草茶等旅游製品近2萬元,鮮切花、盆花超1萬元。
在鶴鄉菊海景區附近,還能看到不少村民忙著采摘菊花。“我有時候會摘這些菊花在家裏面用微波爐烘兩個小時,就可以變成菊花幹泡茶,每天泡一杯神清氣爽。”種菊、采菊、聞菊花香、泡菊花茶成了村民們最令人艶羨的日常。

他們采集回來匯總拿到工廠烘乾加工,統一包裝成純天然藥用、茶用菊。一株小小的菊花,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搖錢樹”,去年射陽就銷售菊花超過1萬噸,菊農畝平均效益達到4500元以上。
洋馬鎮從1996年就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菊花藝術節,每逢十月金秋,很多人慕名前來觀賞菊花,全鎮現有100多家菊花加工企業,當中有42家就是菊花節招引而來,全國知名凉茶企業王老吉原料生産基地,就在洋馬鎮內。

菊花向來是花中四君子之一,當中蘊藏的古老詩意賦予了射陽超凡脫俗的“仙氣”,讓本來剛强堅韌的射陽之城更有了柔情鄉土的氣質。
作爲沿海港口城市,鹽城雖然起步晚,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還被貼上“沒存在感”的標簽,但真到了這裏,你才知道什麽叫藏富于民。

我常覺得,一座城市的幸福感,或許最讓人信服的就是當地人對家鄉的認同感。
這麽一座風情別致、乾淨舒適的海濱小城,常常會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90後小凡在南京念大學,她最終還是選擇回鄉就業,雖然這在外人看來就是活在小縣城的格子間裏,但她覺得內心的舒適感最重要:“在射陽開車時,乾淨漂亮的道路和街區,周邊新鮮的空氣、蔚藍的天空,徐徐吹來的風車轉動,常常會讓我忘了自己想要開去哪,思緒不由得放飛起來。”


△射陽人的小確幸,菊花治愈人心。/上by受訪者提供,下攝by杜斯壯
所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看似古老却沒過時,後疫情時代的我們似乎打開了另一扇窗,發現了身邊原來鄉村和自然是多麽迷人和寶貴。
多少奔赴上海、南京、蘇州闖天下的射陽人,見識了大城市的精彩,但始終忘不掉家鄉巷子深處的油炸小店和蛋餅攤,依舊想念那杯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味道。
生活在如此宜居的仙氣小城,大概就是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