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的故鄉,是福建的“隱藏大佬”
轉載自地道風物微信公眾號,作者:LUKE

風物君語:沙縣是小吃的帝國,丹霞是世界的遺産
“好山好水好風情,數一數二數三明。”
這是福建人熟悉的一句戲稱。你也許對三明不是很熟悉,但一說到出自三明的“神秘組織”——沙縣小吃,應該沒幾個國人不知道吧?這是全體中國人的早餐廳和深夜食堂,是讓人時不時想念的拌面和蒸餃。

這裏有享譽世界的丹霞地質奇觀,這裏是客家人的祖地,這裏還誕生了理學大師朱熹,這裏也是福建省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就像歌裏唱的:“毋驚毋驚就毋驚,我是後生仔,風大雨大日頭大,我就是敢拍拼!”
從歷史死角到三綫新星,從污染重鎮到中國綠都,敢闖、敢拼、敢改革的三明人抓住發展機遇、甚至創造發展機遇,爲中國的貢獻的,可不只是遍布大街小巷的沙縣小吃。

01 三明美食,不止沙縣
三明或許“默默無聞”,但沙縣成名已久——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沙縣小吃。但誰會料到,沙縣小吃其實是一場金融海嘯席捲出的美食潮。

三明沙縣是八閩土著和北方南遷漢族的文化融合之地,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這裏獨特的美食傳統。有史記載,沙縣的小吃起源于漢唐,鼎盛于明清,成名却在當代。
1992年,由于地方融資“標會”的崩盤,許多沙縣人一夜之間傾家蕩産,不得不帶著鍋碗瓢盆、桌椅板凳和一身手藝遠走异鄉。
而出外謀生還債的沙縣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做小吃。

“逃會”的沙縣人最早前往了福州、厦門等地,正好迎合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低價、美味的快餐的强烈需求。
于是在短短幾年內,沙縣人靠著一碟拌面、一碗扁肉,在省內先站穩了脚跟。之後更是越走越遠,將沙縣小吃開到了廣東、江西等地。
沙縣小吃兩大當家名角:扁肉和拌面,就像是鴛鴦配一樣,被人戲稱爲情侶套餐。沙縣人最早也是靠著這兩大王牌,向外擴展著“沙縣小吃”的版圖,然而沙縣的美味還遠不止此。

沙縣燒麥在麵粉中摻了部分木薯粉,蒸熟後晶瑩剔透、小巧玲瓏,一眼望去便令人食欲大動,且食用時佐以豆豉油。燒麥分爲鹹甜兩種,優質的沙縣燒麥對餡料極爲講究。
相傳,舊時沙縣著名的“燒賣錦”所做的燒麥,只賣給西門到南門之間的富戶,以至舊時民間用“你不是吃燒麥的人”來調侃對方是個窮人。

沙縣魚丸也頗有本地特色,一般選用草魚爲原料,魚肉斬茸,攪拌過程加鹽水,成品潔白如玉,軟嫩如腐,清爽不油膩。
關于沙縣名吃豆腐丸的來源,和魚丸也有點關係,傳說從前有位大戶人家宴客,一條做菜用的鰱魚讓猫叼走了。厨子急中生智,用豆腐做了一道假魚丸——豆腐丸。沒想到上席後,吃的人個個叫好,從此,豆腐丸也成了沙縣名吃之一。
還有諸如米凍皮、芋餃、燒餅、金包銀、青草凍等等,都是正宗的沙縣本地小吃。

但實際上,三明的美食開挂幷不只在沙縣,周邊的許多縣市都是吃貨天堂。
永安是著名的“粿條之城”,所謂的“粿條”,就是以大米洗淨、磨漿後蒸熟食用,這樣一種簡單的小食,永安人也變著花樣做出了粿條筒、飯勺粿、磨漿粿、燙粿條、九重粿……尤其是以叉叉粿搭配本地特産的黃椒醬油,再來上一碟活肉、肺邊、天梯或套腸,這是永安人最無法釋懷的鄉愁。

而在尤溪,當地人愛吃的清湯麵、大條面,也都是利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了最讓本地人懷念的家鄉滋味,再配上一碟香氣撲鼻的猪頭肉或豆腐乾,點綴著一兩顆晶瑩的黃椒——你不得不懷疑,如果當年受到標會波及的是三明的任何一個其他縣市,取代“沙縣小吃”的可能是“永安小吃”、“尤溪小吃”。

三明西面的山區,由于地理環境相對封閉,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客家菜。
作爲客家人的大本營,寧化的客家菜在尋常食材上大做文章:平平無奇的大米、番薯、芋頭、豆腐在這裏變化萬千,成了芋餃、糍粑、薯包、燈盞糕、松丸子……

除此以外,客家人也吃得非常“野”,客家人鍾愛以茶葉混合大量野生植物的嫩芽嫩葉,一同搗碎後,拌以花生、綠豆、芝麻、炒米等配料,成就一碗清凉降火的客家擂茶。
寧化的辣椒幹、“客源酒娘”、笋乾在省內外也享譽盛名。居“閩西八大幹”之首的明溪肉脯幹,也是客家美食,載譽五百餘年。

而有的美味在特定的節慶才會吃到,比如大田美陽村一年一度的“曬猪會”。這是當地人的“豐收節”、“團聚日”,村民們齊聚境公廟進香祈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最後,人們會評選出最肥美誘人的“猪王”,能買到一塊“猪王”肉也被看作好運的象徵。

但幷非所有三明美食都是如此誘人,有的食材就很有“黑暗料理”的潜質,名列閩西八大乾菜之一的寧化田鼠幹就讓不少老饕也裹足不前。
02 有世界級的風景,也有世界級的人才
沙縣小吃也許是三明最出圈的一面,但三明的精彩遠不止此,這裏也有享譽世界的地質奇觀。
在三明泰寧,有著最宏大的水上丹霞、最密集的網狀谷地、最發育的崖壁洞穴、最豐富的岩穴文化,山環水繞、綠水丹崖,丹霞地貌與湖、溪、潭、瀑完美結合,是三明“好山好水”最出彩的地方。

2010年,由金湖和上清溪等組成的泰寧丹霞,連同中國其他5處典型丹霞地貌組成“中國丹霞”,入選世界自然遺産之列。
而整個丹霞地貌區內有多達100多條綫谷、270余條巷穀、400多條峽谷,被稱爲“丹霞峽谷大觀園”,在世界丹霞領域堪稱數一數二。

然而,三明的“好山好水”,又何止泰寧一地?
坐落于永安的桃源洞,素有“小武夷”的美稱。桃源洞有“一綫天”景觀達6條之多,被徐霞客說是“武夷、黃山、浮蓋,曾未見若此大而逼、遠而整者”。

位于三明區陳大鎮的瑞雲山,是福建省最大的火山岩地貌風景區,由火山口積澱而成的天然大佛堪稱華夏之最,而火山溶洞內的千年古刹永興岩寺更是本地人常去的信仰之地。

今天旅行者眼中的“好山好水”,是泰寧丹霞地貌,是秀麗的瑞雲山,或是永安桃源洞。但在歷史上,這些景觀却是難以開發、難以耕種的代名詞。
耕地的稀缺使這裏的社會發展水平落後于沿海的平原地帶,艱苦的地理條件,使三明成爲一處交通落後、文化閉塞的區域,也很容易成爲東南山地中自成一派的“地方王國”。

三明可謂是山區的山區、邊陲的邊陲,所以,歷史上的三明匪患叢生,各式土堡遍布大田、沙縣、永安等地——厚重的土石墻、高聳的碉堡、密集的射擊孔,古代大家族據此而聚居自保,來應對閩西山地間幷不太平的漫長歷史時期。

被譽爲“土堡之父”的永安安貞堡,就是由當地的池氏家族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修建的,前後耗時長達14年。自安貞堡建成之後,有史可查的大規模土匪圍攻就有3次,而最長一次就長達一個月,最終以土匪撤退告終。

如果從“中原視角”出發,這裏雖然在距離上遠離中原文化核心區,但三明却一度成爲“正統”所在。南宋年間,理學大儒朱熹正是在尤溪縣誕生,幷在這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
從此,尤溪成爲理學正脉的重要象徵,又因臨近莆田、泉州等科舉重鎮,成爲三明市域內科舉最發達、文化最昌盛的區域之一。境內的桂峰村就被稱作“山中理窟”,居住著宋代名臣蔡襄的後人。
明清兩代,桂峰經科舉中進士者有3人、中舉人12名、中秀才412名,現在許多民居內都還高懸著“進士”“文魁”“武魁”等匾額。

同樣擁有强大科舉傳統的還有泰寧,這座“兩宋名城”曾有過“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况。隔壁的將樂是福建最古老的縣級建制之一,福建的第一個進士(唐代廖標)、福建的第一個武狀元(宋代湯鴬),無不實證著這裏是中原文化進入東南山地的橋頭堡。

而在西面的寧化縣,這裏從晋唐時期以來,北方每有戰亂,便有大批移民南遷于此,久而久之,寧化的石壁鎮成爲這些“客居异鄉”的漢人集散地,這批南遷而來的漢人,後來有了一個影響世界的名字:客家人。
石壁因此被稱爲客家祖地,有“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之稱。

到了近現代,中國大地上第一架中國人自製的飛機,正是出于劉佐成、李寶浚這兩位永安人之手。哪怕在如今,中國跑得最快的女性之一,便來自三明。
2021年8月6日,東京奧運會田徑女子4×100米接力决賽中,葛曼棋和梁小靜、黃瑰芬、韋永麗以42秒71的賽季最好成績獲得第6名,葛曼棋便是三明人。
03 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爲福建“最內陸”、最多山的區域,三明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
正是這複雜地形的“牽制”,使三明的城市發展進程一度成爲福建的“死角”:在歷史上,三明市域長期分屬南面的汀州、北面的延平和東面的泉州,從沒有出現過州府級的建制。

今日三明市的歷史非常年輕:直到1950年,才在永安建立了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可以被視作今日三明市的雛形。
1956年,三元、明溪合幷成立三明縣,“三明”一名才首次出現,在福建現有的地級市名稱中,“三明”是最年輕的一個。

地理位置上的“死角”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迎來了發展機遇:在三綫建設時期,由于秉持著“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方針,交通不便、群山阻隔的三明反倒成爲許多工廠的遷建地。
來自東北、上海的大量工廠遷入這片沙溪兩岸的狹長谷地,在短暫時間內建立起鋼鐵、化工等十餘個工業門類體系。

福建的“小三綫建設”,正是以三明爲中心、沿武夷山脉的走向展開的。這個特殊的歷史機遇,三明人在山地之中拼出了一個福建最有幹勁和包容性的城市。
歷史上的三綫建設給三明帶來了城市發展的重要機遇,但粗放型的發展也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1995年,三明與鞍山、包頭幷列爲全國降塵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人們甚至用“一年吃下一塊磚”來形容這裏惡劣的空氣質量。

從2000年以來,“三鋼”推進綠色生産,使鋼鐵廠成爲一處與茂林修竹、假山流水幷存的園林式廠區,甚至已成爲國家3A風景區,在生産車間內還設置了最佳攝影點,成爲一處名副其實的“觀光工廠”,三明從中國污染嚴重的城市變成中國最綠的城市之一。


2012年起,三明又一次成爲了爲全中國探索醫療改革的先鋒,提高了醫護人員的收入,緩解了百姓看病難的困境。2019年,三明人均醫療費用僅爲全國平均水平的46%,三明醫改卓有成效。

從沙縣小吃到永安小吃、尤溪小吃,三明的美食江湖很大;從泰寧丹霞到瑞雲山、桃源洞,三明的山水江湖很廣。
曾經,三明人爲了守衛家鄉,建設封閉的土堡,聚居自保;後來,三明人爲了祖國發展,敞開大門,進行“三綫建設”。
三明,這座福建最年輕的城市,是美食之城,也是多元、開放、拼搏的改革之城。
- END -
參考資料
《饞嘴品三明》餘以琳
《三明小三綫建設的點滴回憶》王鳳閣
《從污染“黑名片”到“綠色風景區”》新華網
《三明醫改:求解世界性難題的改革樣本》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