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廣東唯一會下雪的城市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衆號(ID: jiuxing_neweekly) 作者:黃加寶

再也別說廣東沒有冬天了,韶關例外。
明明說好一起艶陽高照,韶關人已經在眼巴巴等雪了。上周,因廣東的天氣實在不爭氣,老藝術家特意去了一趟韶關南雄看銀杏,不料,被當地好心人指點迷津:“再晚點來,說不定還能看雪呢。”

在廣東看雪,韶關一直是個例外。
今年1月8日,韶關市區就悄悄下過一場“雨夾雪”,而樂昌、仁化、乳源等高寒山區,早已布滿了一層“冰挂”。
但如果你的記憶點只有看雪,實在太埋汰韶關了,它還是一座貨真價實的旅游城市,2100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丹霞山、珠璣古巷、南華寺、可以罐裝送人的空氣、客家鹹鶏、香芋扣肉和梅嶺鵝王,任何一樣單拎出來都足以怒起驅車200公里去上一趟。

11月27日,韶關丹霞機場正式通航,哪怕離得再遠,也幸好能一賞這座游離于廣東人眼外,却最是寶藏的城市。
01 廣東奇山妙水,都去了韶關
韶關的地貌對于廣東來講,略顯“高大”。
這非常特別,在珠三角沖積平原生活慣了的我們,觸目所及皆是一馬平川。在聽說廣東山多的時候,通常表現得一臉懵逼,殊不知,廣東的好山好水早已打包去了韶關。
韶關基本是一座被山包圍的城市,給住人和生活的平原、臺地只占了兩成。難怪連韓愈都感嘆:“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
進了韶關,得拋去廣東沿海的覺悟。

作爲北大門,韶關在面貌上早早拿了滿分,它承包了廣東大片的山:北列的蔚嶺、大庾嶺,西列的瑤山、大東山,東南列的滑石山、青雲山把韶關市區圍成了一個“三角形”,而武江和湞江穿平原而過,便組成了一個“跌宕起伏”的韶關。
韶關的山,可不是什麽小打小鬧。
它本就地處南嶺分界綫,作爲界山,“高大蒼茫、望之不盡”才是韶關群山的自我修養。
如果拿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山頭與之相比,就如螞蟻之于大象,對韶關人來說不過是個“斜坡”。

就拿廣東第一高峰石坑崆來說,海拔足足有1902米,要知道中國泰山也不過1545米。而“高個頭”的山在韶關絕非孤例,石坑崆所在的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千米以上的山就有30多座,連綿起伏,莽莽林海,一不留神就組成了廣東現今唯一的原始森林。
難怪在韶關西南部的船底頂,被戶外圈的驢友們一致認爲是“自虐級別的魔鬼之作”。

但韶關最神奇的地方,還在于一片奇山。
這片奇山,色彩飽和度之濃烈,別說廣東,放眼世界都爲之罕見。後來,它有了一個響徹中外的名字——“丹霞”。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說的就是丹霞。1928年,中國地質學家馮景蘭、朱翽聲在論文中把韶關仁化這種特殊地貌命名爲“丹霞層”,其發育之典型、種類之齊全、造型之豐富舉世震驚,遂用“丹霞”命名世界此類地貌。
丹霞山,憑一己之力便坐擁兩個世界級頭銜: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産,著實够韶關人吹上一輩子。


要發育成韶關丹霞山這個樣子,絲毫不簡單,大自然需風雨不停地雕琢大概1.4億-0.7億年,才能形成長老峰、陽元石、睡美人等一系列壯年丹霞。
如今的丹霞山佛道文化交織,難怪大詩人蘇軾作詩:“此方定是神仙宅”,張九齡甚至把家安在丹霞山脚下。

但“韶關紅”不只盡染了丹霞,還順帶把南雄盆地給染了。
連綿起伏的紅色山坡,讓人有一種仿佛置身于大西北戈壁荒漠的錯覺。鮮爲人知的是,這裏還是世界上除北美西部外第二個研究恐龍滅絕的最佳地點。

高大蒼茫的群山、壯麗詭譎的丹霞,韶關絕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南方平原城市,“穩如泰山”的面目,讓它更像是來自廣東北方的“老大哥”,分量超然。
02 遷徙,造就韶關多元底色
很奇怪,韶關的山,在古代同時起到了“隔絕外界”和“溝通外界”的作用。這一點,在其他多山城市里非常少見,但其實結合地理位置來看,就不難理解了。
韶關與贛湘接壤,三省通衢,素有“橫五嶺之門戶,當百粵之沖津”之稱,雖然群山成了天然屏障,但精明的古人却在這崇山峻嶺中修了許多古道,達到溝通南北的作用。

自西向東,有西京古道通湖南,梅關古道、烏徑古道通江西,更別說延伸進城區的百順古道、古市古道等,這些四通八達的道路,就相當于古代的高速公路,駿馬飛馳、商客不絕,承擔著“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運輸角色。
其中最赫赫有名的莫過于唐代宰相張九齡主持修鑿的梅關古道,連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兩地居民,貨物再不必繞廣西北上。

有了高大的山嶺作爲天然屏障,又是南北的必經之路,自兩晋年代起,這裏就成了躲避戰亂的“桃花源”,特別是兩宋時期的靖康之亂,宋高宗趙構親自帶領著北方士族和平民一路南遷,至南雄的珠璣古巷落脚。
珠璣古巷位于梅關的必經之路,北人翻大庾嶺,過梅關,走到珠璣古巷正好一日脚程。于是,它正好成了北人南遷的最佳中轉站和落脚點,以最大的包容度吸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後來這群人便以“客家人”的身份被納入嶺南文化的一部分。
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所載,有76姓、166族從南雄珠璣巷遷往珠三角,堪稱“廣府人的發祥地”。

韶關市博物館羅偉德副館長在接受老藝術家采訪時提到:“韶關歷史上有兩次重大人口遷徙,一是兩晋,二是宋代。在宋代元豐年間,韶關人口密度更達到全省第一,北人還給韶關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和中原文化,冶鐵業和鑄錢業在這一時期都位居全國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戰時期,韶關曾作爲戰時省會,吸納了大批來自珠三角的難民,人口一下子增加至24萬人。

無論是中原人南遷,還是粵人北遷,這些遷徙給韶關帶來的不僅是人口上的增長,還有經濟、文化、教育、手工藝上的長足發展,更造就了韶關以客家文化爲主,中原文化、廣府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兼容幷包的多元底色。
這一點,從方言上就可見端倪。
韶關人雖說以講客家話爲主,但粵語(廣州白話)、粵北土語、西南官話、湘語、少數民族語言依舊在不同地區流行。

韶關人的口味也大不相同,南部以“客家菜”爲主,而靠近北部的南雄人因受湘贛地理和氣候影響,無辣不歡,號稱是“最能吃辣的廣東人”。
一道梅嶺鵝王,足以讓老藝術家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身處廣東。
韶關的建築文化也很不一般,既有像廣府的騎樓(百年東街),又有客家的圍屋,在乳源一帶還有富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瑤族民居。

所以說,韶關在文化內核上非常豐富,南北夾雜,既中原又嶺南,既是山區又連著水路通往海洋。
或許正如羅副館長所言:“韶關,是一頭拎著中原黃土文化,一頭拎著南粵海洋文化,走向未來。”
03 看戲吃扣肉,山脚下的生活
韶關的歷史實在太久遠,又自古是南北的交通要道,或許正是基于這一點,人們慣于聚在這片山脚下看采茶戲、吃梅菜扣肉、聽聽韶樂,過著一些不緊不慢的生活。
這份淡定和閑適,不是沒有由來。
若要追溯到源頭,韶關早在距今12.9萬年已經出現遠古人類,沒錯,是12.9萬年前,一種被命名爲“馬壩人”的早期智人,被認定爲“目前華南地區最早的古人類”。

早期人們定居于此或許是因爲山水,後來,這片土地的人們有了信仰。
極少人知道的是,韶關是禪宗文化的發源地,這一點對比中國其他城市有了不可替代性。
據《佛教百問》記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只有禪,沒有禪宗,是六祖惠能在韶關弘法時開創了禪宗一說。
韶關的南華寺就很好地承載了六祖惠能的佛法思想,他于此弘法數十載,主張“頓悟成佛”,吟出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佛偈,如今南華寺依舊香火不斷,被奉爲“南粵第一寶刹”。

身處南北要道,韶關也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紅色文化。不是唬人,韶關絕對算得上是廣東省紅色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截至2020年,韶關發現的紅色遺址竟達1245處。
鄧小平、朱德都曾到達韶關指導戰役,撼動粵北的“雙峰寨保衛戰”,被時光凝固在韶關仁化。
果然,韶關不論從外貌還是內心,都是妥妥的“紅色”。

因有大山阻隔,韶關的民俗傳統又保存得异常完好。粵北采茶戲、新豐舞紙馬、南華誕廟會、乳源瑤族刺綉、仁化古法造紙、丹霞紅豆工藝、石塘堆花米酒、南雄釀豆腐,每一樣,都足以支撑起韶關人的精神世界。
老藝術家夜宿丹霞的時候,就被丹霞的紅豆吸引了目光。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丹霞的紅豆長得渾圓飽滿,每逢秋冬之際,當地人便深入丹霞山采摘紅豆,贈與相思之人。

但最撫慰人心的,莫過于南北大不同的韶關菜。若將來還被嘲“廣東人吃辣,人菜癮還大”,你大可反駁一句:“你上粵北的南雄試試?”對方很可能會大驚失色。
韶關南部,還是以清淡的客家菜爲主。
梅菜扣肉、香芋扣肉、客家鹹鶏、釀豆腐,這些都已經刻在韶關客家人的DNA裏,哪怕閉上眼睛都能做出垂涎欲滴之感。

但沒想到,韶關人做粵菜也不賴,老藝術家在韶關吃過最好吃的一道菜,居然是黑叉燒。這道叉燒黑裏透紅,肥瘦相間,被小火煨制得剛剛好,一口下去,余溫尚存,肥的不膩,瘦的不柴,醬汁在口裏回味無窮。

而一旦上了韶關北部,就得面對辣的“轟炸”。
韶關南雄,與江西接壤(一提這句就知道南雄辣不簡單)。受地理和高寒氣候影響,南雄人是真的能吃辣。
梅嶺鵝王,則是對一個廣東人能否吃辣的最高檢驗標準,“鵝王”可不是隨便喊的,得選用梅嶺本地土鵝,用辣椒與鵝肉交纏,直到香氣辣味直嗆腦門,咀嚼幾下,簡直是粵菜酣暢刺激的巔峰。

若說梅嶺鵝王是香辣,那麽酸笋燜鴨則是又酸又辣。
這道菜的靈魂在于南雄當地的酸笋,當厚切的酸笋遇上辣椒,在大火爆炒中滲透到十分有嚼勁的鴨肉中,這一切的相遇剛剛好,酸辣爽脆而不嗆喉,完美。
南雄菜裏唯一不辣的釀豆腐,被他們做成了非遺美食,但蘸上醬料,也能辣著吃;還有用水落菜、酸笋和五花肉做成的“南雄三寶”,材料被切得細碎無比,裹上辣椒,是下飯的好幫手。

群山依舊,韶關人仍然在這裏與采茶戲、月姐歌和飲食爲謀,或許是千百年來曾身爲南北要道的自覺,韶關人總以平和、包容、接納的心態度過每一天。
-END-
參考資料:1.爲什麽說韶關“很不廣東”?地道風物2.韶關,“關”不住了 南方都市報3.丹霞山:令人過目不忘的“中國紅” 高慧4.韶關市歷史城市形象及其特點 夏麗麗5.南雄珠璣巷移民傳說形成原因探析 蘆敏6.地域文化視角下歷史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徵研究——以韶關爲例 羅漢增 丁卓明
在此特別鳴謝韶關市博物館羅偉德副館長接受九行采訪,感謝韶關市委宣傳部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九行》微信公衆號(ID:jiuxing_neweekly)。
九行是《新周刊》旗下的新銳旅游平臺,專注于研究一切不正經的旅行藝術。你的城市有什麽值得觀察?不如來看看診療單:奇遇記、旅行觀、格調局、覓食計、城會玩……分分鐘十萬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