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文化 字遊文化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

wordtour
4月前人文歷史
155 0 0

轉載自故鄉與世界(ID:homelandandworld),文:葉倩雯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在敦煌研究院做壁畫修復研究的樊再軒總是很忙,忙著開會討論,忙著奔赴現場,忙著解决棘手的技術問題……自1981年來到敦煌,這樣的忙碌幾乎占據了樊再軒的大半生。

他的微信名字叫做“面壁三十載”,點明瞭自己工作的性質。作爲一位專業從事壁畫和彩塑保護修復研究工作的老專家,到2021年年底,他就到了退休的時候。

“但是我不會離開研究院,我還要再培養一些年輕人。” 說這句話的時候,樊再軒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說實話,我已經對這份工作和敦煌産生了不可割捨的情感。”

敦煌研究院地處偏僻,缺少都市的繁華,某種程度上說,這裏就好像是一片歷史的“飛地”,生活在這附近的人,似乎離歷史比現實更近。誘惑也時常存在,據說上世紀90年代,他被派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曾有朋友勸他不如就此留下,日本經濟好,收入是國內的十倍。但他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回到敦煌。

“還是放不下這份事業。”四十年間,樊再軒從20歲的小夥子進入了花甲之年,幷在這裏結婚成家養育後代,他幾乎見證了敦煌莫高窟從寂寞荒凉到游人如織的整個過程。

熱鬧與他無關,當一波波中外游客在莫高窟欣賞壁畫的時候,樊再軒和團隊思考的却是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能帶來的危害,以及如何及時幹預。

以下是樊再軒的自述。

01 我還記得40年前敦煌的風鈴聲

我成長在甘肅的嘉峪關,這裏離敦煌幷不算遠,文革結束後,敦煌研究院在酒泉、嘉峪關、敦煌這幾個地方招考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我通過考試就被選到了敦煌研究院。在這之前,我也僅僅是在書本上知道敦煌,但是從來沒有去過,也幷不知道真實的敦煌到底什麽樣子。

我是1981年3月31號晚上到的敦煌莫高窟,當時已經就很晚了,我感到一種從未感受到的寂靜。我記得很清楚,甚至可以聽到九層樓的風鈴聲在叮噹作響。

第二天一早,我們就來到了莫高窟,真的可以說被洞窟裏的精美的壁畫震撼到了。

最初,我來這裏就是抱著找一份工作的心態,其實什麽都不懂。那時候敦煌研究院的前輩們對我們這些小年輕非常關心,從白天到晚上給我們上課,講敦煌藝術史,還會講敦煌石窟的保護,他們的堅守和奉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我慢慢也有了使命感,覺得自己應該保護好敦煌壁畫。

當時,國家的經濟還是相對困難,在這樣的情况下,爲了保護莫高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員。早在1960年代,國家就對莫高窟的崖體進行了保護,修築了讓人通行的棧道,有些洞窟還安裝了窟門。

我到莫高窟工作的時候,比較危險的崖體脫落和坍塌這樣的問題,前輩都已經解决了。我們面臨的是更細緻的狀况。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剛到敦煌的時候洞窟裏的壁畫和彩塑顔料層是有問題的,還有空鼓現象,嚴重了會出現坍塌;另外潮濕的空氣進入到洞窟以後,地上的可溶鹽潮解,酥碱的病害也比較嚴重。

幾個月之後,我被分到了保護所,在這裏我開始慢慢對敦煌石窟壁畫的病害有了認識,開始一點點學習如何修復壁畫。在一些人的想像裏,修復壁畫是把脫落和丟失的部分補成原來的樣子,可能還要繪畫,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破碎壁畫修復前。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破碎壁畫修復後。

中國文物保護遵循幾條原則,第一個就是現狀保護,要保證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可能重新再去對脫落的部分補色,這個是絕對不允許的。

很多時候,我們對壁畫的修復其實是通過研究解除病害,讓它變得更加穩定。

02 莫高窟492個洞窟,其中一部分不具備開放條件

我們對壁畫的保護經歷了搶救性保護、科技保護、日常維護和預防性保護等幾個階段,目前對莫高窟的搶救性保護其實已經都結束了,現在主要是進行科技保護、日常維護和預防性保護,將後三種相結合。

敦煌的保護從上世紀4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搶救性保護。之前都是無人管理,能做的其實很有限,洞窟壁畫和彩塑急需搶救的部分非常多。進入到1990年代初,隨著國家的發展,敦煌保護的重要性也逐漸成爲共識,進入到了科學保護的階段。我們主要是對每一種病害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診斷,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的修復。

要說四十年來這裏最大的變化,應該是研究保護隊伍的壯大,我們剛來的時候,這裏的工作人員還不到一百人,現在有一千五百多人。我還記得當時做保護和修復的只有四五個人,現在要有兩三百號人。各種設備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當時只有很簡單的幾樣基本的工具,現在我們擁有各種現代化的儀器。

2021年,敦煌研究院實現了258個洞窟的數字化,通過對影像數字技術、數碼顯微技術和三維虛擬技術的利用,我們建立了數據庫,人們在網上也能很清晰地看到壁畫以及洞窟的結構。

這極大的方便了研究者和游客的不同需求,但是每年依然有絡繹不覺得人抵達敦煌,想要一睹莫高窟帶來的震撼。

目前,造成壁畫損害一個是人爲因素,一個是自然因素。在中國,人爲因素的影響現在已經幾乎降到最低了,解决自然因素的影響是我們工作的重點。我們會觀測洞窟裏的環境變化,溫度和濕度對壁畫産生的影響等等。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裏都放置了溫度和濕度的檢測設備,一旦數值超出或者低于控制範圍,我們就會立刻進行控制。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破碎彩塑修復前。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破碎彩塑修復後。

爲了達到更好的保護,我們對游客也進行了管理,采用預約管理,分時間段的參觀,其實這都是一種保護式的管理。

說實話,莫高窟的492個洞窟,其中一部分是不具備開放條件的,因爲洞窟比較小,十幾個人站在裏面就很擁擠了,游客進去很可能會擦傷壁畫。我們選擇開放的洞窟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讓觀衆可以領略各個朝代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保存也相對精美的中型洞窟或者是大型洞窟。

不僅如此,很多洞窟也不是長年開放的,我們會選擇輪流開放的辦法,有時候一個洞窟涌入很多游客,濕度變化的波動就會很大,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很可能對壁畫也有影響,因此我們會開放一陣子就關閉,再開放一個新的,如此輪流,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03 四十年了,每一次的工作對我都是挑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敦煌研究院同時也是國家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們不僅保護莫高窟,對甘肅省內外的石窟壁畫,殿堂壁畫,還有墓室壁畫都有保護修復的責任。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樊再軒正在修破碎的壁畫。

除了莫高窟,我走過很多地方。但是回頭看,工作四十年了,每一次保護修復的工作對我都是一個挑戰。就拿2021年剛剛完成的天梯山石窟壁畫修復來說,整個保護的工作也很漫長。

1958年,爲了解决天梯山附近農業灌溉和飲水的問題,政府要在天梯山石窟不遠處新修一個水庫。1959年開始,爲了保護文物,經過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敦煌研究院(當時還叫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肅省博物館一起對天梯山石窟的壁畫和彩塑進行搬遷,存放于甘肅省博物館。

2005年,在甘肅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文物局的重視下,天梯山石窟的壁畫和彩塑大部分回到了武威,只有一少部分還存放在甘肅省博物館。

2013年,受甘肅省文物局的委托,敦煌研究院就開始對這一批搬遷壁畫和彩塑進行保護和修復,我們進行了病害調查和病害分析,分析病害産生的原因,進行修復試驗,經過七八年的時間,今年才完成修復。

天梯山石窟搬遷保護修復的過程特別艱巨,因爲當時是把壁畫從洞窟裏一小塊一小塊分割下來的。這些碎塊的地仗層的厚薄不一樣,切割縫的寬窄也不一樣,破碎得很厲害。最終我們還是攻克了各種難關,完成了這項任務。

這樣的困難有很多,文化保護涉及的學科很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需要很多部門的配合。修復壁畫的過程,講起來是比較枯燥和專業的,也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

一般來說,我們進入一個現場首先是要判斷病害形成的原因,如果是顔料層的問題,發生病害以後,可能就會産生鱗片狀的起翹,我們叫“起甲”,那就要通過注射粘結劑的辦法,把顔料均勻幷平整地回貼到地仗上;還有一種叫酥碱病害,我們叫“鹽害”,因爲是和鹽有關的,我們在加固地仗的時候,就要把地仗中的可溶鹽降低,我們叫“脫鹽”;還比方說空鼓壁畫,是指壁畫的泥層和後面的支撑體之間有了空隙,我們就要篩選出比較好的灌漿材料,注射進空鼓的部位,再把壁畫回貼回去。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顔料層起甲壁畫修復前。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顔料層起甲壁畫修復後。

04 退休後我也不會休息

回想起來,整個1980年代,敦煌沒什麽游客。這些年人們在物質文化提升的同時,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多了。這麽些年,我對敦煌也産生了一種由衷的情感。疫情對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帶來了一些挑戰,每當有新的疫情出現,很多修復現場也會關閉,所以工作的進度也會被耽誤。

轉眼間,今年年底我就退休了,但是我不會休息,單位也早就和我打好招呼,要返聘,持續進行保護工作,繼續培養年輕人。

我在敦煌修壁畫,面壁了四十年仍想繼續-字遊文化
樊再軒正在修復彩塑。

現在從事壁畫修復的年輕人,學歷都很高,一般都是碩士和博士,除了他自己的專業能力以外,其實更重要的可能是要熱愛這份工作。要知道,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是比較偏僻的,我們長年生活在一個山溝裏,在這裏工作要有吃苦的精神,也要有奉獻的精神。

老一代的敦煌人,像是常書鴻、段文杰等人,都是中國頂尖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他們早在1940年代就到敦煌,爲這裏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我想,如果說他們這代人是造夢者,我們就是追夢者,年輕一代則是圓夢者,我希望敦煌之美可以這樣一直延續下去。(插畫:巨高興)

0
本文系作者 @wordtour 原创发布在 字遊文化。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前往菲律賓活火山,我看到了什麽?
上一篇
中國最詩意的高鐵,串起了“唐詩之路”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随便看看
中國最會嘮的大爺,都坐在這兒了
2周前
中國最大的西梅縣城,甜翻了
2周前
最會吃魚的地方,不在沿海
2周前
剛剛謝幕,埃及電影正在崛起!
3周前
這座遍地是“金”的小城,香爆了
3周前
相关文章
香港的海上金鑾寶殿,下場太過凄慘
國寶成團!快來看“唐三彩”樂隊秀
穿越上千次黑暗,她爲何如此著迷于洞穴探險?
“軟黃金”是指什麽?

王蒙 王蒙
王蒙 王蒙
Copyright © 2023 字遊文化
  • 请到 [后台->外观->菜单] 中设置菜单
热门搜索
  • 戴冠青
  • 泉州
  • 宾州
  • 美国大选
  • 罗克格伦
  • 新加坡 台灣
wordtour
行者無疆,思亦無涯。「字遊文化」為你打造活精緻、心自由的美好生活。
222 文章
0 评论
4 喜欢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