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文化 字遊文化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

wordtour
2月前十方遊蹤
56 0 0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衆號(ID: jiuxing_neweekly) 作者:黃加寶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在很多人印象裏不過是“彈丸之地”。

33平方公里土地,還沒有一座秦皇陵大,這很容易讓人誤會澳門的美食江湖,也很“小”。

但看完前段日子上映的央視紀錄片《澳門之味》才驚覺:若以“飲食”論,澳門可能是最大的江湖。

這裏從來不是狹隘的“一言堂”,反倒是中西合璧、博采衆長,粵菜、川菜、京菜、淮揚菜、土生葡菜、日韓料理、泰國菜、巴西菜、印度菜、意大利菜各放异彩,吃上一遍,仿佛就能逛上半個地球。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很“小”,美食江湖却很“大” / 《澳門之味》

從吃的維度上,你最容易讀懂一座城。

《風味人間》裏早就强調過澳門:“交融與混雜寫滿這座城市,也造就澳門獨一無二的口味,連同它的血緣、語言,宗教、建築,無一不訴說著複雜的歷史和身份。”

老藝術家也曾經寫過澳門,但始終覺得,以“飲食”的角度切入,才最能觀察一座城市的“食色性也”,它的味蕾,最是不會騙人。

01 葡國沒有葡國鶏

瞭解澳門的第一道菜,一定是土生葡菜。《風味人間》一語點出:“葡萄牙也找不到的葡國菜,才是澳門飲食風情真正的精彩。”

土生葡菜,在英文裏譯作“Macanese Cuisine(澳門菜)”,從更寬泛的定義來講,這是一種兼具中西特色,獨長于澳門這片土地的菜肴。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葡萄牙沒有葡國菜,才是澳門精髓/ 《風味人間》

吃土生葡菜,就像吃一場航海地理大發現。

16世紀,葡萄牙人携帶著故鄉的臘腸、橄欖油和葡萄酒出發,開啓航海時代,途經西非、好望角、印度和馬六甲時,也一幷帶上了當地的胡椒、咖喱、丁香、肉桂、薑黃粉等香料和食材,最終落脚澳門。

于是,加上澳門當時疍家漁民、粵人和東南沿海移民的飲食習慣和風俗,才碰撞出這一場澳門土生菜盛宴。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把大航海時代的食材勾兌在一起 / wiki

葡國鶏雖然有“葡國”二字,跟葡萄牙的關係却不大。

用大蒜和洋葱爆香鑊氣,加入來自印度的薑黃粉來提色增香,倒入鶏塊爆炒,再加入來自馬六甲的椰漿、咖喱和葡萄牙的臘腸和橄欖,還有水煮蛋和土豆塊一起燜煮,就完成這場舌尖上的航海旅行。

獨生于澳門的葡國鶏,調和了筷子和刀叉,浸潤了米飯和麵包。把濃郁的葡汁淋在米飯之上,一口嚼下,滿腔椰香。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葡國鶏/《澳門之味》

同理可證的還有非洲鶏。正如那句話:“葡國沒有鶏,非洲沒有非洲鶏。”

非洲鶏的航行,或許比葡國鶏更徹底。用薑黃、檸檬、胡椒、咖喱等十多種香料腌制鶏肉一整天,烤熟,然後再用薑黃粉、紅辣椒、月桂葉、咖喱、椰絲和椰漿調和醬汁,淋至鶏塊上炙燒,便完成了這道囊括了從地中海到好望角、從印度洋到東南亞食材的菜肴。

吃非洲鶏,一口下去,正如澳門的文化,是重叠不重樣的。葡萄牙、好望角、馬六甲、東南亞的味蕾一幷在口腔中炸裂開來,像放了一場從西半球到東半球的烟花,劈裏啪啦,一個調接著一個調。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非洲鶏 /《風味人間》

或許你已經發現土生葡菜的精髓:香料。

食神梁文韜早就說過:“做澳葡菜有兩樣東西是最重要的,一是黃薑粉(誤,應作“薑黃粉”),二是咸蝦葉。”

薑黃粉來自印度,而咸蝦葉由月桂葉和鹹蝦醬組成,月桂葉産自南歐,常見于葡萄牙的餐桌上,而鹹蝦醬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漁民醬料。三者合一,便成了澳葡菜的主心骨。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做澳葡菜最重要的兩樣 / bilibili

其中一道最典型的,便是鹹蝦酸子肉。

不同于中國東南沿海的蝦醬蒸五花肉,雖然蝦醬是蝦醬,五花肉是五花肉,但做法却是葡式的:用紅葱頭碎和蝦醬爆香,加入泰國羅望子醬(這就是所謂的“酸子”),再放入炒好的五花肉,直至每一片都裹上汁水,便成了這道酸酸甜甜的中葡泰合璧菜肴。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鹹蝦酸子肉

還有很多土生葡菜是用來自世界各地的香料+中國食材熬制而成的。

比如葡式雜燴,必不可少的是廣東特有的幹猪皮。

《土生葡人的飲食文化》一書中提到這種菜肴的做法:“本地版的大雜燴用芋頭和白蘿蔔代替馬鈴薯,不放紅腰豆,取代各種葡式腸,統一采用中國臘腸、臘肉、臘鴨和雲南火腿。”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葡式雜燴 / 《澳門食光》

類似的還有葡式烤猪、葡式燴牛尾等等,都是典型的中國食材葡式化。

你不可否認的是,吃一頓澳葡菜,仿佛就是一場文化交叠的奇妙之旅。

02 在澳門,吃遍半個地球

前段日子,揚州和淮安榮登“世界美食之都”的新聞還沸沸揚揚,但別忘了,澳門也是純正的“世界美食之都”,重點在“世界”二字。

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澳門可謂是“全世界米其林餐廳最密集的地方”。不大的地方,竟擠著3家米其林三星、6家米其林二星和9家米其林一星(截至2021年數據),更別提數十家米其林推薦餐廳。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是全世界米其林餐廳最密集的地方 /《澳門之味》

更神奇的是,這些米其林餐廳,竟然包含了川菜、粵菜、湘菜、京菜、法國菜、意大利菜和印度菜等等,範圍之大,嘆爲觀止。

是的,在澳門,好吃的遠不止澳葡菜。

你可能還會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川菜。傳統川菜裏不辣的一面,被澳門發揮得淋漓盡致。川菜師傅在《澳門之味》裏說道:“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傳統川菜是24個味型,辣椒菜不過是占了其中三分之一。”

一道甜燒白,既傳統又革新。三肥兩瘦的猪五花,以紅糖透皮入味,再夾刀切片,用黑芝麻餡代替傳統的豆沙餡,减少甜膩,再蓋上以熟猪油和紅糖調和的糯米飯蒸煮,肉香、米香和甜香仿佛“桃園三結義”,在蒸鍋裏翻騰相遇,便一見如故。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甜燒白 /《澳門之味》

要想吃到傳統川菜,在澳門也不難。在這片海納百川之地,水煮魚、回鍋肉、燈影魚片、蜀味辣炒龍躉魚、神仙鴨子等早就被一個個川菜師傅練就得爐火純青。

吃北京烤鴨最正宗的地方,一個是北京,另一個就是澳門。澳門滿堂彩,就完全複刻了北京的長安一號。

從北京空運過來的新鮮填鴨,砌上磚窑,以棗木、杏仁木爲原材料烤制,果木的香氣滲透到鴨子的肌理,鴨皮開始變得酥脆,而皮下脂肪跑進肉裏,更顯滑嫩。再配上北京甜麵醬,連老北京都不得不嘆一句:“地道”。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的烤鴨

而在澳門,若你看到粵菜師傅和意大利厨師在交流厨藝心得,也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在意大利料理中,講究低溫慢煮。就是要用恒溫熱水長時間浸泡已經封鎖汁水的肉類。這樣做出來的肉類,不僅能讓料汁更入味,而且會帶來均勻滑嫩的口感。

已有20多年粵菜經驗的老師傅受此啓發,吸納意大利料理中“低溫慢煮”和日本“天婦羅”的做法,做出了令人驚艶的“黃金雪花牛”。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經過低溫慢煮的雪花牛肉 /《澳門之味》

先按廣東的傳統技法,用滾油浸炸鎖住牛肉汁水,然後用粵菜裏的鹵水汁腌制,放入爐中低溫慢煮,這樣的牛肉熟而不爛,汁水豐盈,既有西餐的口感,又有粵菜的精髓。

不囿于傳統,兼收幷蓄,開放包容永遠是澳門這片土地上飲食文化的內核。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美食,百花齊放 /《澳門之味》

淮揚菜的精雕細琢、魯菜的大開大合、川菜的熱情似火、意大利菜的講究正經、日本菜的原味純粹都能在澳門得到釋放,你不怕吃不到中國的八大菜系,也不怕吃不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料理。

在澳門,不必被傳統束手束脚,也無人批判食材的2混搭,好吃,才是這裏唯一的通行證。

在飲食江湖裏,澳門永遠百花齊放。

03 澳門本味:海鮮與粵菜

在澳門數百年間的移民史裏,不同血統的人混居于此,誕生了眼花繚亂的各種菜系,但別忘了,海洋裏的食材才是澳門本味。

在數個世紀前,澳門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三個島嶼組成,向海索食,是澳門人的本能。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向海索食,是澳門人的本能 / 圖蟲

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就記錄下當時澳門的飲食風俗:“咫尺沙岡市,魚蝦不少錢。蟹黃隨月滿,沙白入春鮮。”

澳門青洲一帶曾盛産螃蟹。《食相》裏贊嘆過這種蟹“蟹到青洲識酒香”,《香山縣鄉土志》詳細記載了青洲黃油蟹的做法:“黃油蟹,産澳門青洲,歲維六月一出,不可多得,邑人多移船携酒,傍青洲擘之,醉以酒,熟而後解之,其油深入內裏,黃白雜糅,跪末螯尖皆滿,味至濃郁,不能致遠,耐久則味變,近出産漸稀。”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螃蟹 /《澳門之味》

古人好醉蟹,而今人則好用另一種吃法詮釋螃蟹——水蟹粥。

熬一煲好的水蟹粥,蟹汁和蟹同等重要。蟹汁要趁青蟹完成脫殼不久,蟹肉尚未成形,體內汁水豐盈時取下;蟹肉則選用正值青春期的母蟹“奄仔”,才蟹膏豐碩,肉質飽滿,把這兩樣依次放入熬了4小時的粥底中,白粥的粘稠馬上與蟹的清甜混合在一起,體現青蟹不同時期的精髓,回味無窮。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水蟹粥 /《風味人間》

除却産蟹,澳門舊時産蚝也是出了名的。先不論澳門舊稱就叫“蚝鏡”,就連內港河道也被稱爲“蚝江”,可知當時澳門産蚝之多。

當地漁民還用蚝製作蚝油。《澳門雜詩》有雲:“獨有蚝油腴且隽”,陳澧在《香山縣志》中亦道 :“蚝油 ,煎蚝汁爲油 ,味勝鹽豉。”不論是碩大肥美的生蚝,還是用于調味的蚝油,對澳門人來說都是老朋友。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盛産生蚝

在繁華的澳門,還保留著一條古老而傳統的黑沙村。這裏的村民世代逐水而居,鯪魚肉餅、清蒸鯇魚、白焯河蝦等都已經是他們爛熟于心的粵式菜肴。

澳門人講粵語的占了80%,他們的祖先大多是從廣東、福建過來的移民,這便决定了澳門的飲食基調以粵菜爲主。

澳門人吃飯講究“意頭(吉利)”,過年要吃髮菜蚝豉,寓意著“發財好事”,年貨、年糕和嫁女餅,也一應依廣東習俗。珠三角有嫁女備禮餅的習俗,糕餅的製作也由此移居澳門。《香山縣志》記載:“炊籠糕,大者至數鬥,其以糖炊者曰甜糕。”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人過年也要吃大盆菜

時至今日,澳門的餅業异常發達。杏仁餅、蛋捲、核桃酥等成了澳門特産招牌。

而走在澳門街頭,茶餐廳、冰室、糖水鋪、牛雜店等廣東人耳熟能詳的覓食場所,也串聯起澳門最濃的烟火氣。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字遊文化
△澳門街頭 /《澳門之味》

作爲基調的粵菜、融合了半個地球的澳葡菜、不用出門就吃到的各國菜肴,讓澳門的飲食江湖體系异常豐富。

唯有吃過澳門,你才明白,美食的範疇可以如此之大,大到可以容下世界。

在澳門吃一趟,舌頭便逛完半個地球。

-END-

0
本文系作者 @wordtour 原创发布在 字遊文化。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新疆北部這個雪村,火了
上一篇
海底兩萬里,他鏡頭下的深海水族館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随便看看
今年旅游爆款聖地昆明,真沒法低調了
1天前
緬甸蒲甘,震撼人心!
2天前
香港的海上金鑾寶殿,下場太過凄慘
6天前
00後女大學生,在工地考古
1周前
甜食第一省是它,你不反对吧?
2周前
相关文章
今年旅游爆款聖地昆明,真沒法低調了
緬甸蒲甘,震撼人心!
甜食第一省是它,你不反对吧?
浙江最低調的寶藏城市,金庸都饞到了

王蒙 王蒙
王蒙 王蒙
Copyright © 2023 字遊文化
  • 请到 [后台->外观->菜单] 中设置菜单
热门搜索
  • 戴冠青
  • 泉州
  • 宾州
  • 美国大选
  • 罗克格伦
  • 新加坡 台灣
wordtour
行者無疆,思亦無涯。「字遊文化」為你打造活精緻、心自由的美好生活。
199 文章
0 评论
4 喜欢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