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米粉第一城,太像桃花源了吧!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衆號(ID: jiuxing_neweekly), 作者:箋語

對于理想中的養老生活,老藝術家一直沒有太清晰的設想,直到打開了最新一季的《嚮往的生活》。
《嚮往的生活》最新一季落地常德桃源白麟洲村,是出自《桃花源記》的夢境之地。
鏡頭搖過,綠林環繞的湖泊、縱橫交錯的良田、潺潺的溪水、寧靜的山谷以及花開絢爛的桃林,通通走了出來。
在這種自帶仙氣的環境中,哪怕白天開著手扶拖拉機犁地,夜晚回到漏雨的木屋裏泡脚,想必都是足够浪漫的。

沉浸在桃花源式養老垯本中不可自拔的老藝術家,好奇地搜索了常德。想看看在這個阡陌交通、烟雨朦朧的“世外桃源”之外,常德,這座距離網紅長沙不過兩小時路程的城市,究竟還有什麽驚喜是不爲衆人所知的。
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老藝術家立馬訂了張去往常德的車票。
對于不瞭解常德的人來說,一處仙境和一碗米粉,是他們所能想到的一切。然而老藝術家要激情安利給你——常德,這座自古風流的文化名城,真的太寶藏了。

01 有一種避世絕俗,叫常德
常德的名字,來源于老子《道德經》中的“爲天下溪,常德不離”。
之所以有以“德”命名的勇氣,是因爲在莊子的記載中,這裏曾發生過一個善卷讓王的故事。
相傳舜帝在位時,曾想要把帝位和天下讓給一個名叫善卷的賢人。但善卷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爲由,謝絕了舜帝的好意後歸隱山林。

而他隱居的地點就在如今常德的德山。
“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成了流傳至今的民間諺語,常德也因此成了中國道德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兩千多年後,善卷讓王之地吸引來了同爲隱士的陶淵明。
在他所作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陶淵明描述了一個“阡陌交通,鶏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雖然有關“桃花源”的原型一直存在爭論,但常德,無疑是贏面最大的那個。


原著中,發現桃花源的是一個以捕魚爲業的武陵人,晋代的武陵郡正巧地處今天的常德。而《辭海》中對“桃源山”的注解,也官方敲章了常德桃源就是陶淵明筆下那處田園烏托邦。
這是匯入洞庭湖的沅水,和湖南境內最長的山脉雪峰山交織而成的隱秘畫卷,沈括《夢溪筆談》中所描繪的瀟湘八景之一“漁村夕照”,就落筆于這處背山面水的絕美秘境中。

然而桃花源,也不過是常德天賜神顔的一個縮影。
西枕武陵山,東望洞庭湖,有“湖南屋脊”之稱的壺瓶山在此聳立。這座主峰海拔突破兩千米的崇山因四周高中間低形如壺口而得名。
在數億萬年的地殼運動中,滄海變桑田的壺瓶山,因其位于北緯三十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得以讓原住于此的衆多珍稀物種幸免于冰川浩劫。如今仍有數百種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生活于此,壺瓶山因此被科考届稱爲“東半球的諾亞方舟”。
而神秘和野性之外,常德又是一座被江河湖水托舉起來的文秀之城。沅江和澧水沿著交織密布的河網,將溫柔和靈秀注入這座城市。西洞庭的浩渺烟波又在常德的版圖之上分出了一灣形如柳葉的巨大湖泊。
這座形成于五萬年前的淡水湖,以寬闊的臂彎環抱住了大半座常德古城。作爲中國最大的城市內陸湖,湖水面積約等于三個西湖的柳葉湖,讓常德擁有了身處內陸,仍能面朝大海的開闊視野。


眼中有畫意,耳畔自然不乏詩情。桃花源名聲在外,加之獨具風情的山水魅力,常德吸引過衆多文人大家流連于此。
明代理學家王陽明曾兩度游學常德,在常德小西門外的觀音閣寫下“山色漸疑衡岳近,花源欲問武陵深”;熱衷尋訪名山大川的李白,在流放夜郎時途徑常德,留下了“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名句。

而劉禹錫被貶朗州(今常德)十年,更創作了衆多與此地有關的名篇,比如在碧水柳青的柳葉湖邊揮筆寫下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謫居沅湘間,爲江山風物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的朗州司馬,受屈原《九歌》的啓發創新了《竹枝詞》,記錄沅江龍舟賽時有了《競渡曲》,感動于當地居民田園勞作的《采菱行》……
可以說,劉禹錫在常德度過了詩情最爲旺盛的十年,這期間創作的詩篇,很多都成了盛唐時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
這些吟唱常德風物的詩句,如今都被呈現在了建于沅江防洪大堤、綿延6公里的常德詩墻上。這條臺灣詩人余光中口中的“詩歌長城”,刻印了自先秦以來吟咏常德的詩篇名作共計千餘首。
攬古觀今的常德詩墻,也成了這座城市詩意風流的最好注解。

02 再造“桃花源”
雖然有詩情畫意、心向田園的隱士精神,但地處“吳蜀咽喉,滇黔戶牖”的要塞之地,歷史上的常德一直被戰亂所擾,難求平靜。
建城以來,常德在北宋初年至抗日戰爭期間,先後經歷了七次毀城之戰。因爲有著太多如丁玲一般“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常德人,每一次,常德老城都頑强地從廢墟中站了起來,即便是1943年的常德保衛戰。
在這場比電影情節還要殘酷的戰爭中,這座有著2200年歷史、16萬居民的城市在連續50餘天的炮火轟炸中,幾近化爲焦土,用親歷者美國合衆社駐華記者愛潑斯坦的話來說——全城房頂尚存的建築僅剩兩座,還都是屬西班牙的天主教堂。

屢次的摧毀與重建,賦予了常德在城市建設上破舊立新的無畏和勇氣。雖然常以四綫城市自居,但常德在城市設計上却創下了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湖南第一個擁有BRT的城市等數個第一。
而常德的城市之美中最爲直觀的展現,當屬老西門。
老西門位于常德西城區,原是沅江碼頭和護城河所在地。這裏曾是常德最爲繁華的區域,諸如火神廟、楊家牌坊、朗江書院等叫得出名的歷史古迹散落于此。
隨著城市擴張帶來的人口劇增,臨街的地塊建起了高樓,建于護城河之上的老西門被改造成了排污渠,這裏從繁華鬧市瞬間淪落成了常德最破落的棚戶區。

2011年,常德啓動了老西門改造工程。不同于城市裏隨處可見的仿古街道,改造後的老西門沒有被抹掉記憶落入俗套,散落于此的歷史碎片通過建築群一塊塊地拼凑縫合了起來。
在沿河的商業步行街之外,這裏更多的是生活和藝術。
如蜂巢一般的現代主義回遷房,以及連接鄰里的大片回廊和花園露臺,就連建築外墻都采用了漸變色的灰色塗料營造出水墨畫一般視覺效果。美與舒適兼得的老西門,創造了居住于此的1600戶原住民100%回遷的舊城改造奇迹。

誠如老西門主創建築師曲雷所言:“我們希望破窨子屋裏刻印章的張老爺子,和街口補了17年鞋子的攤主陳師傅,還能天天見面聊個閑天。”
窨(通“印”)子屋是流行于湘西等地的傳統民居,由四方圍合的高墻和中空的天井組成,俯看宛如一枚大印。
隨著城市發展,這種低層民房幾近消失,爲了還原這一特色建築,老西門的設計團隊遠赴懷化,終于在村裏找到了兩座只剩圍墻的窖子屋。在對每塊磚瓦都做好標記後,他們把整座窖子屋搬到了老西門。

除了承襲記憶的窖子屋,老西門的建築裏還藏著不少常德特色,比如以常德絲弦爲靈感設計的老西門劇場。
在流水曲面的外墻上裝飾上了如綫一般粗細不一的竹鋼,用來呼應絲弦表演所用樂曲上的琴弦。在這個內外都浸潤著常德特色的劇場,可以聽到最正宗的常德絲弦,也能欣賞到湖南花鼓戲六大流派之一的常德花鼓戲,以及發源于常德澧縣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澧水船工號子。
這個在建築届摘得過無數榮譽的老西門裏,有五六十年代用來建房的紅磚,也有從流落鄉間歷經風雨的老木材。這些連接著記憶的符號,築成了夢筆生花的大千井巷、移步換景的葫蘆口廣場以及通體橙紅的鉢子菜博物館。
在移植、融合、再造的過程中,一處落地于鬧市的新版桃花源被拼貼了出來。

03 常德,究竟有多好“七”
肥沃的洞庭湖淤積平原,占到了常德全市耕地的三分之二。豐盛的耕種産出,讓常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扮演著湖南人的菜籃子和米袋子。
要田園詩情,也要一日三餐。“燉鉢爐子咕咕嘎,不願朝中爲駙馬”一句常德俗語,就道盡了武陵人與世無爭、吃飯最大的秉性。
因身處湖區沒有高山阻擋北風入境,于是常德人發明了鉢子菜——這種炊飲一體的烹飪方式,用以對抗風大陰冷的秋冬季節。
水田邊散養的穀鴨、肉厚多汁的土鶏、口感脆韌的肥腸……在紅泥小火爐的滋滋慢煨中,和葱薑八角青椒大蒜的交換了靈魂,在翻騰跳躍的香氣中,合成了一道常德人頓頓離不開的家常美味。
在常德,萬物皆可鉢子菜。穀鴨鉢、牛肉鉢等大葷之外,還有青菜鉢,就連米粉也可以小火慢燉。

雖身在嗦粉大省湖南,但常德米粉仍能優秀得讓人入口難忘。
遷徙于此的江西先民帶來了米粉,回族移民帶來了牛肉。用牛肉湯下米粉,便成了常德米粉最廣爲人知的特色。而漢回兩族的飲食要素交叠,又極大地豐富了蓋在米粉上、實爲點睛之筆的各色油碼。
不管是肉絲、排骨、鱔魚組成的湘式口味,還是牛肉、羊肚、牛筋自成的大漠風情,都藏進了這碗浮著紅油的米粉裏。

和米粉的消耗一樣驚人的,還有常德的肉鴨。
除了燉鉢裏的谷鴨,常德還有入口醬香撲鼻,辣到口舌生津的醬板鴨;用多味中草藥鹵制而成的鴨霸王,花樣之多風味之美,可以說沒有任何一隻鴨子可以活著走出常德。

而常德的茶,同樣充滿個性。
老藝術家敢保證,即便是黑白紅綠都嘗遍的老茶友,遇到常德的擂茶也會被刷新認知。
說是茶飲,其實內容豐富得與粥無异。這杯用茶葉加生薑做底泡開,再撒入一把炒米,最後加鹽或糖飲用的茶,喝下去,最先嘗到的是穀物的濃香,接著是茶葉的綿香。
兩股截然不同的香味在唇齒間衝撞交融之後,來自生薑的辛辣會悉數釋放出來,宛如一出奏響在舌尖之上的風味交響樂。
因爲原料取自生葉、生薑和生米,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湯”。在新春特色的擺茶宴上,擂茶是可以被列入“八盤十六碗”的主食之一,甚至喝茶還得配上一桌子豐盛的“壓桌菜”,配茶小菜有諸如鍋巴、紅薯片等炸貨,蠶豆、花生米等炒貨以及香乾、黃瓜、藕片等凉菜多達十幾種,酸甜苦辣鹹味皆有,足以擺滿一桌,可謂聚茶也能成宴。

《桃花源記》裏“設酒殺鶏作食”的待客場景延續至今,常德人以美味待客,也以美味悅己。
家常味道裏,也凝練著常德人的人生態度,那就是“愛吃的人,一定都是熱愛生活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