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博物館裏,我被郊狼和野猪圍觀了
文章授權轉載自物種日曆,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作者 丨 李子
沙漠是什麽樣子的?
大家腦中可能會浮現“大漠孤烟直,長河落日圓”的蒼凉景象,或者蹦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這樣的詩句。
烈日下寸草不生的沙丘、戈壁灘,成爲了人們心目中沙漠的“標準照”。

但實際上,沙漠的生態也可以豐富到專門開一座世界級的植物園、建一座著名的博物館!
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沙漠植物園(Desert Botanical Garden)和索諾蘭沙漠博物館(Arizona Sonora Desert Museum),就是這樣獨特又充滿魅力的存在。

沙漠植物園位于亞利桑那首府菲尼克斯(Phoenix,又稱鳳凰城)城東郊;索諾蘭沙漠博物館則地處亞利桑那南部的巨人柱仙人掌國家公園(Saguaro National Park)旁,距圖森(Tucson)很近。
在北美其它地方都冰天雪地的一月初,我造訪了溫暖的陽光河谷(Sun Valley),天氣不冷不熱,可以說是非常合適了。而這兩所著名的自然相關的景點,也被我早早放在了願望清單上。
01 關于稀奇古怪的仙人掌的一切
飛機甫一落地,專屬西南沙漠的那種熾烈以及乾燥就撲面而來。
草和樹不見了踪影,換成了低矮的灌木、多肉植物,以及裸露的土和石;驅車在路上,道旁綠色樹幹、枝葉稀少的假紫荊(Palo verde,西班牙語直譯爲“綠棍子”)十分惹眼,偶爾也會出現一兩個高大的仙人掌——巨人柱(Saguaro)。
而這些,都在沙漠植物園裏得到了更加徹底、豐富的展示。

不僅如此,在我參觀植物園的時候,恰逢著名玻璃藝術家奇胡利(Dale Chihuly)的展覽。光怪陸離的玻璃製品擺放在各式各樣的仙人掌間,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植物園中有一個專門展出各色仙人掌的展館,其中不乏珍奇的物種。我也在這裏瞭解到,石竹目、仙人掌科的絕大部分物種,都是美洲大陸特有的(唯有一個在非洲大陸有野生分布,疑似人類帶去的)。
不過,長刺的植物可不少,仙人掌有什麽特別?答案就在于仙人掌刺的生長方式——這些刺從特有的“刺座”(Areole)中,一簇簇放射形生長出來的,刺也就是它的“葉子”。

而仙人掌的內部結構,也支撑著它們在沙漠地帶的生存。中間一圈“骨架”一般的木質莖,加上節省水分蒸發、又防止動物咬食的刺,再搭配能够存儲大量水分的莖,構成了仙人掌的基本元素。

瞭解了基本構造之後,園內的各種奇形怪狀的仙人掌,又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的豐富多樣,可謂是讓人大飽眼福。(許多仙人掌的命名也是十分的直接了!)



其它的多肉植物也沒有缺席,畢竟是同一個生態中的“鄰居”。


有趣的一點是,非洲大陸原生的蘆薈(Aloe),和美洲大陸原生的龍舌蘭(Agave),兩者其實親緣關係很遠,但外貌可謂是大同小异。
植物園也以這兩者爲例,清楚地介紹了“趨同進化”這個概念,實在是優秀。

02 除了仙人掌,沙漠還有很多東西!
沙漠植物園和索諾蘭沙漠博物館逛下來,的確對仙人掌和多肉植物有了更多的瞭解。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兩處植物園/博物館,都將“本土沙漠生態”這個概念,十分認真地貫穿到了展覽中。
亞利桑那的這片沙漠,名字就叫“索諾蘭”(Sonora),和其它三種沙漠生態(內華達、猶他的大盆地沙漠,加州南部的莫哈韋沙漠、新墨西哥南邊的奇瓦瓦沙漠)幷存于美國西南,每種沙漠都有各自獨特的樣貌。

索諾蘭沙漠有啥特別之處?走走沙漠植物園的生態小徑你就知道了。索諾蘭沙漠幷不只是沙漠,也細分爲許多更小的亞生態。

巨人柱伫立的荒漠,是各類仙人掌及耐旱的石炭酸灌木(creosote tree)的家園;而地下水位偏高的地方,會有一種叫牧豆樹(Mesquite)的樹生長,葉子細密,姿態張揚,很有意思;有河流經過的地方,是沙漠綠洲,可以見到香蒲、蘆葦、三角楊和柳樹。

沙漠西緣、海拔稍高的地方,是半荒漠草甸,生長著金合歡、絲蘭等;而北邊更高的地方,則是被稱之爲 “Chaparral”的常綠闊葉灌叢,有更多的龍舌蘭、柏樹和石蘭等。

這條一公里多長的小徑上,這五種亞生態依次排列,高低錯落的植物和隨處可見的簡介,讓人能够充分認識每種生態中最常見的典型植物。
我走完這條小徑之後,剛落地亞利桑那的那種新奇和詫异,很快就變成了熟悉,與周邊環境的距離又縮短了不少。

其中,亞利桑那綠洲的落葉樹,在12月底和1月初變黃,看起來與其它地方的秋季頗爲類似。
無獨有偶,索諾蘭沙漠博物館,也有這樣的設置。在半室外的展板上,博物館詳細地介紹了索諾蘭沙漠的地質地理——在參觀“真·沙漠”之前駐足學習,收穫會更豐富。

我們從展板上瞭解到,其實,索諾蘭沙漠是四種沙漠中,降雨最“豐富”的沙漠(每年能有大概200-400mm),每年從加利福尼亞灣(就是墨西哥西部那細細的一灣水)北上的水汽,能給這個沙漠帶來較爲濕潤的夏末和初冬。
而那些巨人柱仙人掌們,就能趁此機會吸飽水分。降雨充足的年份,沙漠的早春、夏末,也會有不少野花盛開。


在旱季長得像枯枝的墨西哥刺木(ocotillo),開出花來可是鮮艶得很呢!


沙漠博物館也有一個沙漠小徑。和植物園强調亞生態不同的是,這個小徑主要展示的是荒漠生態,偶有灌木和少量牧豆樹出沒。

而最大的特色,是在這個類似于野外的沙漠小徑中,放養著一些沙漠裏常見的小動物——郊狼(coyote)、野猪(javelina)以及一些蜥蜴。
這些動物完全在野外的環境中生存,只和小徑隔了一層細細的網(更像是把小徑本身也就是我們圍起來,而不是動物)。
小徑旁的展板上面,除了關于動物的科普之外,也有“怎麽才能找到它們”的小貼士。而博物館也貼心提示:“不是每次都能見到它們囉。”沒找到?下次再來吧!
幸運的是,我看到了郊狼和好幾隻野猪。

在烈日當空的時候,野猪們喜歡藏在灌木叢和仙人掌的陰影裏面,而且通常都有固定的出沒地點。
小徑的展板上也對這一點有充分的描述,幫助人們找到躲躲藏藏的野猪。

我去的時候,有兩隻野猪在灌木叢中覓食,還有吃飽了正在閑適地趴著的幾位,憨態可掬。但其實它們跑起來可是博爾特都追不上的!(是真的。)


日曆娘的小知識:
美洲大陸上被稱爲“javelina”野猪屬西猯科(Tayassuidae),而我國本土的野猪屬猪科(Suidae)。與猪科的野猪相比,美洲野猪體型更小,頭部也更短,幷且獠牙向下,而非野猪般向上彎曲。
索諾蘭沙漠博物館,其實更像是植物園、動物園、水族館和地質博物館的大結合,絕大部分的展覽都放在了室外,在不少地方設立了觀景點,讓人在幾乎原生的自然環境中觀察、學習各種環境的特色。


而需要圈養的動物,也是本地的物種,幷用本土的植物以及地形地貌特徵,設置了充分的豐容。
雖然動物不多,只有美洲獅、墨西哥灰狼、灰狐、沙漠大角羊、北美短尾猫等等。它們幷非“珍稀”的物種,但配合本地特色的生態環境講解,還是相當有收穫的。


而地質學的方面,則是用一個栩栩如生的地洞展館,展現了鐘乳石洞、晶洞、嵌有化石的葉岩等地質景觀,配上當地挖出的各種礦物。


而在戶外的地質部分,有一個展板引著觀衆們向對方的山頭眺望,解說紅色岩石的成因——這裏在恐龍時期曾經是泥沼,而經年累月,泥沼石化爲岩層,成爲了現在的樣子。

水族館則展示了本地河流和沙漠綠洲裏的魚類以及河狸、水獺等動物,規模比較小,但也是和自然生態的展示相結合,非常“有機”。
03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當然,既然是自然主題的植物園和博物館,對于環境保護的强調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過,這兩個園中有關環保的內容,則更加潤物細無聲,也更凸顯本地人與自然相處之道的主題。
在前面提到的沙漠植物園生態小徑裏,融入了相當多本土原住民如何與自然生態相互適應的內容。人們的生存材料取自自然環境裏的各種東西,發展成爲了頗具本土特色的生活方式——例如取用各類仙人掌的果實,種植龍舌蘭幷提取根莖的糖分、用其釀酒,使用豆科植物爲土地固氮,等等。對于原住民文化中生態智慧的强調,讓人耳目一新。

而索諾蘭沙漠博物館,則是安排了“蜜蜂花園”和“蜂鳥園”,分別講述了授粉動物對于沙漠生態的重要性。
沒錯,沙漠也有許多有花和果實的植物,而人們也可以多在自己的後院中種植本土的花草,爲蜜蜂和蜂鳥提供食物。

蜂鳥園尤其值得一看,從來沒有一口氣見到這麽多的蜂鳥!
索諾蘭沙漠裏常見的有5種蜂鳥,而這個園子裏一共有8種,所養的蜂鳥都在這裏成功地繁育了下去。爲了給這些蜂鳥製造繁殖的環境,園子裏還專門引入了蜘蛛,它們織的網會被蜂鳥作爲“建材”拿去築巢。

總之,一口氣看完了沙漠植物園和索諾蘭沙漠博物館,眼前的景象又別有了一番意義。
亞利桑那的沙漠的確是獨特而有魅力,但其實,地球上每一片生境,都有其獨特的地方。至少,它讓我更多地思考,我們日常所處的環境,都有哪些特別之處;我們和環境的關係,又是什麽樣子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會真正地從身邊的小事開始,體恤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一點點地做出努力。

一個小八卦:我在 ASU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開會的時候,恰好碰到了幾位爲植物園和博物館做策展的人,他們也和 ASU 有合作關係。他們特別提到說,近一些年開發了許多非常具有本州、本土特色的展覽。我對此自然是贊不絕口,隨口問了一句:爲啥選擇走這條路?答案是,亞利桑那州政府是這幾年的大金主……

最後送上一些游覽的小 Tips:
沙漠植物園和索諾蘭沙漠博物館,絕大部分都是室外環境。如果恰逢夏秋季節,請一定要做好防曬,帶足飲用水。不過,園內有大量補水點,可以自帶水壺。
如果去索諾蘭沙漠博物館,也可以順帶路過旁邊的巨人柱國家公園,有不少風景壯闊的徒步綫路可選。
兩所園子都老少鹹宜,寓教于樂,小朋友們也有很多可以玩的地方。特別是索諾蘭沙漠博物館的志願者,十分熱情,知識豐富,可以多和他們聊聊。
沙漠植物園晚上也有參觀和娛樂活動,不失爲夜生活的好去處(真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