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篝火裏的世界——贊比亞紀游
雕、雕、雕。
雕、雕、雕。
來到了擁有 600餘年歷史的慕坤尼村莊(Mukuni Village),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村民們多愛呆在戶外,或單獨一人、或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埋頭專注地雕刻。雕呀雕的,一隻隻動物慢慢現形了:獅子、大象、犀牛、豹、鹿、羚羊、野牛、長頸鹿、河馬、牛羚。雕刻匠以巧手慧思把活力注入這些動物內,漸漸地,它們有了生氣、有了神氣、有了霸氣,也有了奔跑的欲望、有了飛躍的姿勢……


贊比亞總共有73個和諧相處的部族,每個部族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住在慕坤尼村莊的7000餘個居民,是Tokaleye部族。
這個村莊,土壤貧瘠,不利耕種,所以,居民多以柚木雕刻為生。柚木具有「硬度大、不變形、不易腐蝕、不易開裂」等等優點,用以雕刻手工藝品最為理想。然而,柚木生長於深山的叢林裏,從慕坤尼村步行到那兒,足足需要兩天的時間。村人歷盡艱辛地把樹木砍伐回來,再將木無表情的樹木雕刻成千姿百態的動物。我在村莊裏閒閒地溜達,就在不同的犄角旮旯裏,和各式各樣栩栩如生的木雕動物撞個滿襟滿懷,妙趣無窮。


逛著逛著,蒼茫的暮色漸漸彌漫,天幕全力以赴地黑著,在無仁的夜色把整個大地吞噬之前,村民七手八腳地把肥肥的木柴和瘦瘦的樹枝堆疊起來,點火;火光一點一點地亮起來,有人不斷地撥弄著篝火,火越燒越旺,嫣紅的火苗婀娜多姿地舞動著,晶亮的火星子化為螢火蟲,歡快地飛來飛去。

蓬勃興旺的篝火把原本單調的黑白世界慢慢地轉化成瑰麗的天地,我心裏的快樂就像是棉花糖,快速地膨脹。
在非洲許許多多沒有水電供應的村莊裏,一到夜晚,篝火不但給予村民帶來亮光,還主導和豐富了他們夜晚的生活內容。


這晚,我在村民埃姆略爾簡陋的茅屋裏用過玉米泥和野菜為晚餐後,便和他的家人一起進入篝火那奇妙的世界裏了。埃姆略爾的老祖父坐在篝火前的小板凳上,兒孫和曾孫們呢,則團團地圍著他坐。他清了清喉嚨,開始以當地的土語活靈活現地講述源遠流長的故事了。


老爺爺蒼老沉緩的聲音,伴隨「劈劈啪啪」的柴火之聲,清晰地響在夜空裏。通諳英語的埃姆略爾,將他祖父的故事內容一字一句地翻譯給我聽:「從前,有個老爺爺,住在一所小房子裏,房子裏面,堆滿了不計其數的野生漿果。這些又大又甜的漿果,是他以一種很特別的方式索取而得的。每天凌晨,他都會步行到叢林深處,對著那棵富於靈氣的果樹大聲唱歌。他如此唱道:『漿果樹啊漿果樹,你是天賜的神樹,你甜美的果實,撫育了大地的子民,我愛你,村莊裏人人都愛你。』他一唱完,漿果便像天降甘霖般紛紛落滿一地。他把漿果撿拾起來,裝在竹簍裏,背著回家,慢慢享用。次日,又再以同樣的方式取得漿果。住在同個一村莊的許多孩子,垂涎於這些美味的漿果,要求老爺爺讓他們分享,但自私的老爺爺卻只要獨享,連一枚也不肯分享。孩子又問他漿果從何而來,他始終守口如瓶。次日凌晨,躲在屋外的孩子們躡手躡腳地跟蹤他,終於發現了他的秘密。等他背著那一簍漿果回去後,孩子們便對著那棵漿果樹,一遍又一遍地唱著同一首歌,結果呢,漿果好像發瘋一樣,如驟雨般落下、落下、落下,落個沒完沒了,直到枯竭為止。次日凌晨,老爺爺一如既往地來到了漿果樹旁,唱起那他首曾經唱過無數遍的歌,可是,漿果樹木然屹立,連半個漿果也沒有落下。很顯然的,它已經因為過勞而無法再結出任何漿果了。老爺爺一遍又一遍地唱,漿果樹文風不動。最後,老爺爺氣急攻心,倒斃於地。」

老爺爺對環繞著他的小孩兒高聲問道:「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什麼道理?」
孩子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人若自私,天誅地滅!」
老爺爺笑呵呵地點頭。
我注意到,老爺爺的故事夾雜著許多押韻的童詩和悅耳的童謠,老爺爺在敘述的過程中,時而朗誦童詩、時而吟唱童謠,孩子們全都聽得如癡如醉,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這些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大地開拓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老人每天晚上在篝火前給後輩講述故事,是慕坤尼村數百年來的傳統,許多道德觀與價值觀,就如此不著痕跡地傳承下去。此外,孩子們長期浸淫於優美的童詩與童謠中,對於語言,也心生愛戀,一石二鳥。
聽完故事後,年幼的孩子們隨長輩回家就寢,然而,篝火裏的世界,還美美地延續著……
青年男女,圍攏在篝火旁,談天說地。沒有電視、電腦、手機的干擾、也沒有互聯網和各種社交媒體的入侵,大家都能、都願面對面地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分享與分擔生活裏所有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樂。有些傳聞,可能平淡無奇,然而,大家無傷大雅地為它加油添醋,使它變成了在篝火前爆開來的一團團五彩繽紛的煙花,極具娛樂價值,眾人也因此笑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
他們用土語交談,談話的內容,我聽不懂;可是,他們臉上的快樂,我讀得懂。
當晚盡興而歸時,熱誠的埃姆略爾察言觀色,知道我喜歡篝火裏這個斑斕的世界,刻意邀我:「明天是周末,你如果再來,可以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篝火世界。」
哇,誘惑難擋呀!

第二天晚上再去時,果然發現比前一晚熱鬧得多。根據慕坤尼村的傳統,每個周末,都有人輪流舉辦「篝火舞會」,同一家族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都會前去狂歌勁舞,釋放快樂。
這個周末,正好輪到埃姆略爾這個大家庭舉辦「篝火舞會」,我抵達慕坤尼村時,篝火已生起了,眾人都聚集在篝火旁,埃姆略爾的妻子把玉米泥做成的飲料分給大家,我嘗了,但覺口感粗糙如泥沙,不太喜歡,可是,對於慕坤尼村民來說,這卻是給他們補充精力的上佳飲料,因而喝了一杯又一杯。

天,黑得精神抖擻;火,亮得意興勃勃。
鼓聲響起了。
非洲的鼓聲,澎湃的節奏近乎瘋狂,瘋顛的韻律勾心攝魂;即連瘸子,聽聞鼓聲,也能起而扭舞。

此刻,在宛如疾風驟雨的鼓聲裏,蹣跚學步的娃娃、雞皮鶴發的老人,連同精力旺盛的青年男女,全都奮不顧身地扭動起來了。男子把強勁的生命活力滲透到髮梢、指尖以及身上的每個細胞裏,舉手、蹬足,撼天動地、沙塵滾滾。女子的腰和臀快如閃電地扭動著,宛若觸電的八爪魚、失常的鐘擺、飛旋的陀螺;就算是豐胸厚臀的胖女子,也舞得像風中柳條一樣的靈活……
當他們忘我地狂舞時,篝火也甜甜蜜蜜地釋放出一朵朵金黃色的火花……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尤今簡介:
原名譚幼今,新加坡女作家,作品以小說、散文和遊記為主。
南洋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職於《南洋商報》。1991年獲第一屆新華文學獎。2009年獲新加坡文化勳章。2014年《心也飛翔》一書獲新加坡文學獎。為《聯合早報》撰寫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