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蒲甘,震撼人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衆號:環行星球 ID:huanxingingqiu,文/沐沐

如果乘坐熱氣球俯瞰緬甸的蒲甘城,會驚訝地發現,下面是個十分奇异的世界,沒有汽車高樓,沒有高架橋,沒有任何現代化設施,在廣袤平坦的大地上,鬱鬱葱葱的樹木之間,是數不清的佛塔,形成了一個讓人震撼的奇觀,蒲甘也因此被稱爲“萬塔之城”。
蒲甘的佛塔千姿百態,方形、圓形、多邊形、不規則形……顔色也各不相同,有土黃色的,紅褐色的,純白色的,還有金色的。
這些造型各异的佛塔,承載著蒲甘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使蒲甘成爲與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婆羅浮屠齊名的東南亞三大奇迹之一。

01 興建
蒲甘位于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的中游左岸,這裏曾是古代蒲甘王朝(11世紀~13世紀)的首都。
公元11世紀中期,蒲甘王國的阿奴律陀國王(Anawrahta)攻取了緬甸南部的直通王國,之後又四處擴張,先後征服了若開、勃固等地,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這就是著名的蒲甘王朝。

在阿奴律陀王建立蒲甘王朝之前,蒲甘王國信奉阿利教(Ari),這個教派食肉酗酒,專橫墮落,幷干涉國家內政,阿奴律陀王對此非常不滿。就在此時,有個直通王國的僧侶阿拉罕來到了蒲甘,幷帶來了苦行禁欲的上座部佛教,讓阿奴律陀王十分敬佩,就皈依了上座部佛教。
阿奴律陀王派使者前往直通求取佛經,遭到直通王國的拒絕。于是,阿奴律陀王出兵攻打直通,俘虜了直通國王,繳獲了許多上座部佛教經典,以及衆多僧侶、工匠,帶回蒲甘,幷將上座部佛教立爲國教。

上座部佛教勸導人們要積功德,據歷史記載,阿奴律陀王當年殺死義兄,奪取王位後,夜裏曾經長期睡不安穩。傳說帝釋天曾給他托夢:“要想消除殺兄之罪,可多多修建佛塔佛寺,以此爲你兄長做功德。”于是,阿奴律陀王便在蒲甘大興土木,修建佛塔和佛寺。
在阿奴律陀王的影響下,蒲甘的王公貴族、富人也競相修建佛塔,蒲甘一時建塔之風盛行,後來連普通百姓也開始建塔,他們省吃儉用,把積攢的錢用來修建佛塔。
有些人平時生活十分節儉,却在臨終前把一生的辛苦積蓄捐獻出來,修建一座佛塔,才算了却心願,他們相信,只有修建一座佛塔,才能給自己積功德,來生才可以脫離苦海。
據說在蒲甘王朝前後二百多年間,共建造了一萬多座佛塔。這種傾全民之力建造佛塔的行爲,給蒲甘王朝的衰落埋下了隱患,却形成了蒲甘多姿多彩的佛塔奇觀。

02 故事
蒲甘的佛塔,有的位于老蒲甘古城內,有的散落在蒲甘平原上。
如果進入老蒲甘古城,可以從東邊的沙拉巴門(Tharabar Gate) 進入,這是老蒲甘古城僅存的一個城門,旁邊還有一段保存較好的古城墻,大門兩邊有佛龕,雖然破舊,可以看出整個城門十分壯觀。

瑞喜宮塔 Shwezigon Paya
瑞喜宮塔是蒲甘早期的佛塔,由阿奴律陀王所建,就在伊洛瓦底江江邊的不遠處。傳說阿奴律陀王征服直通王國後,將繳獲的佛經沿伊洛瓦底江運至蒲甘時,他親自來到江邊,跳進水中,將佛經放在自己頭頂,游到岸邊,然後放在一頭白象的背上。
白象馱著佛經往前走時,忽然跪在地上,阿奴律陀王認爲這是佛祖顯靈,就在白象下跪的地方,建造了蒲甘第一座佛塔——瑞喜宮塔。

瑞喜宮塔是一座大金塔,裏面供奉著佛牙舍利,這座佛塔于1059年開始興建,直到阿奴律陀王死後,在江喜陀王(Kyanzittha)時期才完工。瑞喜宮塔完工之後,成爲緬甸舍利塔的建造摹本。
瑞喜宮塔高40多米,整座塔呈金鐘形,造型優美,四面各有一座銅亭,亭內各有一尊精美的立佛。蒲甘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臥,姿態各异,而且佛像的相貌大都有所不同,據說是工匠在建造佛像時,會把自己的相貌特徵揉合進去,使得佛像的眉目之間有所不同。
馬努哈寺 Manuha Paya
馬努哈寺建于1059年,也是蒲甘的早期佛寺,是被蒲甘王朝俘虜的驃國國王馬努哈所建。
其中的佛塔,是一個矩形磚結構建築,裏面空間狹小,佛像却十分龐大,幾乎占據了整個佛室的空間,給人一種很不協調的壓抑感。這座佛像暗示了馬努哈王的內心世界,讓人感受到被俘的國王心情太過壓抑。

這座寺廟裏還有一座坐佛像,佛像那張巨大的臉十分悲傷,而看上去却又在微笑著,無形中傳遞出的壓迫感,暗示了馬努哈王在被俘後,長期壓抑的心理狀態。

阿南達寺 Ananda Phaya
阿南達寺位于老蒲甘古城墻外的東面,沙拉巴門附近,由江喜陀王于1105年修建。整個寺院呈正方形,純白色,外觀雕刻精美,被認爲是蒲甘最漂亮的寺院。
傳說有一天,有八名僧侶來到王宮化緣。僧侶們對國王說,他們曾經住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達穆拉石窟寺廟(Nandamula Cave temple)裏。國王很好奇,就請僧侶們留在他的王宮中,給他講述那座寺廟的景象。
在僧侶們的描述中,那座寺廟十分漂亮,國王聽得入了迷,對那座傳說中的寺廟十分嚮往,他决定在蒲甘修建一座同樣的寺廟。幾年之後,阿南達寺真的建成了,如同神話中的宮殿一樣漂亮,但是國王却下令殺死了修建者,這樣就不會再有人仿建這座神話般的寺廟了。


阿南達寺的寺院正中,是阿南達塔,塔高約70米,在白色的塔座之上,高高聳立著金黃色的塔身。在主塔的四周,又有許多白色的小塔圍繞,遠遠望去,整座塔玲瓏別致,而又不失其精美大氣。
阿南達塔的佛像也很有特色,在塔四面各有一尊高大的立佛。尤其是南面的佛像,最爲奇特,如果遠看,佛像似在微笑,但是走到跟前再抬頭仰望,却會發現法相十分莊嚴,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



達瑪央吉塔 Dhammayanggyi Phato
達瑪央吉塔由拿勒胡王(Narathu)修建,拿勒胡王是個極爲殘暴的人,他謀殺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而奪得王位,爲了彌補自己的罪過,修建了這座佛塔。


達瑪央吉塔是蒲甘最大的佛塔,外形如同金字塔,給人一種樸實厚重之感。整座佛塔由大塊紅磚砌成,磚與磚之間結合緊密,連針都插不進去。
據說建塔的時候,兩塊磚中間如果能插進針,就會砍斷工匠的手指,或者直接殺掉。也許正是由于拿勒胡王的殘酷要求,才使得這座佛塔如此堅固,在1975年的地震中,蒲甘大量佛塔被損毀,而達瑪央吉塔却至今巋然不動。
但是,拿勒胡王幷沒有看到這座佛塔完工。在佛塔建成之前,他就被謀殺了。由于這座佛塔不詳的背景,拿勒胡王死後,就沒有再繼續修建,直到今天,塔頂仍然沒有完工。

悉隆敏羅寺 Manuha Paya
悉隆敏羅寺是由悉隆敏羅王(Htilominlo)于1218年修建,它的位置比較特別,據說是當初悉隆敏羅王被選爲太子的地方。
在古代蒲甘,選擇王位繼承人時,先確定一個地點,然後在這個地點插一把大傘,各位候選人圍繞四周,傘傾斜向哪個方向,哪個方向的人就是繼承人。結果悉隆敏羅在此地被選爲繼承人,後來他繼承了王位,成爲悉隆敏羅王。


悉隆敏羅寺內,是高大的悉隆敏羅塔,它由兩個上下叠起來的巨大正方體組成,在上層的正方體上,立著高聳的尖頂,整座塔看上去堅固厚重,棱角分明,很有氣勢。

明嘎拉塔 Mingalazedi Paya
明嘎拉塔由那羅梯呵波帝國王(Narathihapati)于 1284年建造,它是蒲甘王朝修建的最後一座大型佛塔。

明嘎拉塔與瑞喜宮塔的形狀很相似,不過它是一座磚塔。與開國時期修建的大金塔不同,這座佛塔色彩黯淡,給人一種沉重之感。
Mingalazedi在緬甸語中爲“吉祥、祝福”之意,這座佛塔在修建的時候,蒲甘王朝在和元朝的戰爭中正節節敗退,也許那時候蒲甘已經人心惶惶,人們渴望佛祖保佑自己,祝福自己。
三年後,元軍攻破蒲甘城,蒲甘王朝名存實亡,明嘎拉塔也成了蒲甘萬千佛塔中最後的輝煌。


明嘎拉塔的底部,是三層階梯狀的磚砌平臺,上面立著一座巨大的鐘形圓頂,在磚砌平臺的側面,鑲嵌了幾百塊精美的彩色釉面陶瓦,上面描繪著佛本生故事,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大都被偷竊或損毀,十分可惜。

03 家園
蒲甘是緬甸人心中的聖地,散落在蒲甘原野中的萬千佛塔,是他們心靈的寄托。
緬甸人有拜塔的習俗,平時只要有空,便去朝拜佛塔。他們會和親朋好友結伴,帶著食物,來到佛塔中,大家聊天聚會。
民間畫師也在佛塔中作畫,或將自己的畫作隨意攤開,在佛塔中售賣,在佛塔的陰影處,狗狗們安靜地臥著乘凉,一切都顯得那麽和諧自然,也許佛塔才是緬甸人心中真正的家園。
蒲甘的日落异常美麗,原野中的佛塔,在夕陽的映照下,如同鍍上了一層佛光。日落之前,登高遠眺,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成百上千的佛塔沐浴在金色的夕陽中,成爲一幅奇异的畫卷,那一刻,再疲憊的心靈,也會充滿慈悲和喜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