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完這個島,我對馬爾代夫沒執念了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衆號(ID: jiuxing_neweekly) 作者:星月

前不久,網上的一條“藍眼泪”視頻火了,視頻中,層層海浪仿佛被鑲上了藍色閃鑽的細邊,捧起一把海水,仿佛捧起了墜落人間的藍色繁星,如夢似幻。
#福建平潭絕美藍眼泪#也因此沖上了熱搜。

平潭作爲我國“藍眼泪”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每年4-8月“藍眼泪”的多發期,總是能吸引無數的“追泪人士”。就在今年,憑藉藍眼泪這海洋生物物候景觀,平潭還入選了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公布的我國首批15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
但老藝術家想說,事實上平潭的美遠不止那一片熒光色。平潭島是繼海南之後獲批的中國第二個國際旅游島,被稱爲“福建版馬爾代夫”,還擁有“小墾丁”的同款環海路、落日風車田,這座較少經人工開發的絕美海島,早該火了。
01 一座叫“嵐”的島
位于福建省最東邊的縣城平潭,存在的形式有點特殊。
在這裏,也不知是島在縣城裏,還是縣城建在島上。沒錯,平潭是一個由126個島嶼組成的妥妥的海島縣,素有“千礁島縣”之稱。
主島平潭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又名海壇島。平潭最東邊的猴研島是大陸離中國臺灣最近的地方,直綫距離甚至都比上海到杭州要近。

平潭的最高峰君山,在峰頂和山腰處常有雲霧環繞,呈一片青黛色。遠處望去,仿佛從海中拔起的山峰直插雲霄之中,是爲“君山插雲”,屬平潭“舊時十景”之一。
風是島上的常客,風帶來的大量水汽使島上自帶仙氣,霧氣渺渺,因而平潭島還有“嵐”這個文藝的別稱,也被稱爲嵐島。
由于處于沿海地區,這裏常年刮著6-7級大風,全年平均風速能達到8.4m/秒。本地人却“化風爲寶”,建立起了風力發電站,一個個風車開始轉動,帶來的不僅是清潔能源,還有絕美的海島風車景觀。

“世界三大風口”之一的長江澳就因風車成了網紅打卡地。傍晚的長江澳,以漸變色的浪漫晚霞爲背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風車悠悠轉動著,緩緩下落的夕陽前是人們溫柔的沙灘剪影,好似時光被撥慢了一般,也根本不需要什麽濾鏡,隨手一拍就是一張壁紙。
不同于某些與大陸相連的島,平潭島是一座被海完全環繞的島,海岸綫長達408公里,各式小島、海灣各具特色。
這裏有全國最大的海濱浴場之一龍鳳頭沙灘、沙質細白的“白金海岸”壇南灣、“水道泛涌,浪花如練”的大練島、“漲潮時裸露的沙灘呈象鼻狀”的象鼻灣……保證能滿足你對大海的各種幻想。

但如果你以爲平潭島只有這些夏日海灘景色,就大錯特錯了。除了細膩柔軟的海濱沙灘,另一面的平潭島則是狂野而鋒利的。
由于常年受海浪的侵蝕,平潭島形成了獨特的海蝕地貌景觀,素有“海濱沙灘甲天下,海蝕地貌冠九州”之稱。
在平潭,可見到很多大海雕刻礁石的奇妙杰作。有在天地之間沉睡的“巨人”海壇天神;也有由巨大礁石自成小島的“半洋石帆”,遠遠望去,仿佛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漂泊的帆船;還有被海浪侵蝕掏空,隨漲潮落潮而變換景象的“仙人井”。

風浪除了給平潭留下了天然雕琢的美景外,也給人們的居住帶來了一些困擾。
普通的建築材料難以抵抗嚴重的海浪侵蝕,擁有勞動人民智慧的海島祖先想出了辦法:就地取材,用島上隨處可見的花崗岩蓋房子,是爲石頭厝,“厝”即閩語中對房屋的稱呼。石頭厝不僅堅固,還冬暖夏凉,這個習慣被一直流傳至今,成爲閩東地區沿海民居的特色。
北港村錯落有致的石頭厝堪稱一道風景,這裏也是《爸爸去哪兒》第五季的取景地之一。

沿著海岸綫蓋起的一座座石頭厝仿佛童話裏的小城堡,房子周圍是層層錯落的彩色梯田,背靠著山,面迎著不遠處蔚藍的海,仿佛一幅恬靜祥和的漁村畫卷。
當呼嘯的海風吹過壓住屋頂瓦片的石頭時,會發出碰撞的聲音,當地人說,這是“石頭會唱歌”。
“最美環島路”則坐落在北港村到長江澳這一段,迎著海風沿著蜿蜒的海岸綫騎行,目之所及盡是碧海、沙灘、群山、風車、漁村的美好,心情瞬間被治愈。

02 福地福人居
作爲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的“福文化”更爲深厚、典型。
平潭作爲其下屬縣城自然也少不了福文化的浸染,就連整個小島都要與福氣沾沾邊。從上空看,整個島仿佛一隻巨大的麒麟躍然于東海之上,因此平潭島也有“麒麟島”之稱。
不止如此,平潭島許多村莊,景點都是以“福”命名:五福廟、幸福洋、大福村、福勝井、大福灣……若坐上平潭的海上觀光游船,你還可以體驗到嘗福味、暢福飲、智福游、看福戲、觀福海、拍福照等項目,深刻體驗福文化。
平潭人可謂把“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臨海,平潭的歷史文化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此衍生出的海絲文化、海防文化至今浸潤滋養著平潭。
平潭水域豐富的文化遺存有力地證明了平潭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早在宋代便已成爲我國海防哨所的平潭,海防文化也不容忽視。在平潭這座中國首家以“古代海防水師文化”爲主題的中國海壇海防博物館裏,百年滄桑的海防藏品無不訴說著平潭人衛國戍邊的英勇。
都說古城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海壇古城作爲中國首座海島古城,雖是人爲建造,却依然是濃縮了平潭多樣文化的主陣地。
走進古城,仿佛從大海沙灘上瞬間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周邊的各式建築融合了明清時期官式建築風格和閩台當地的建築風格,還體現了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特色。

“不是每座古城都有一片海”是海壇古城的宣傳口號。大海與古城的奇妙組合,給這兩個本就浪漫的元素增添了別樣的風情。
在海壇古城,除了各式建築,豐富的民俗文化也會讓你看得眼花繚亂。詞明戲、藤牌操、竹竿舞、貝雕、平潭沙畫、嵐台傳統燈籠、“米糊茶”等,熱鬧的民風民俗讓你對這座小島的印象絕不會只停留在大海沙灘上。
當看到有一群人身穿亮黃色衣服,手拿虎頭藤牌和各類兵器,似舞又似操地做出各種動作時,不用質疑,這就是藤牌操表演了。

相傳藤牌操最早是由名將戚繼光赴海壇島剿逐倭寇時,向鄉勇傳授的“鴛鴦陣”步法演變而來,後來逐漸變成了當地節慶的表演形式和强身健體的方式。藤牌操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素有“中國第一軍事操”之稱。
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雖是一海之隔,但却血脉相連,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平潭島與中國臺灣的信仰就極爲相似,兩地都會拜的城隍廟,平潭也有,但平潭這座城隍廟不同尋常,是罕見的“一廟兩城隍”,這就是五福廟。
在五福廟走一走,滄桑和厚重的歷史盡在眼中。極具海島特色的廟宇、兩位城隍爺共居一堂的“奇景”,是五福廟的看點,也是這座廟香火不斷、聲名斐然的原因。

03 最有福氣的美食
在給食物取名上,平潭人也會圖個好彩頭。
平潭的美食可稱得上是最有福氣的美食了,“時來運轉”“天長地久”“一團和氣”“君子之交”……不知道的還以爲來到了《還珠格格》,和紫薇坐在草地上一起取菜名呢。
“時來運轉”,又叫“咸米時”,是平潭本地逢年過節必吃的美食,不光名字好聽,人家也是真的有“內涵”。
“時來運轉”的真身其實是菜團子。不過,和一般的菜團子不同的是,它的餅皮是地瓜製成的,餡料也獨具特色。

製作餅皮首先要把地瓜蒸熟、晾凉,再放入適量的地瓜粉,拿到平潭人家門口幾乎都有的石臼中開始捶打,捶打成形即可。“時來運轉”的餡料有六七種,蟹肉、鮮蝦、墨魚、馬鮫魚、瘦肉、魷魚、紫菜、包菜……將所有餡料剁碎後拌在一起,就可以塞進餅皮了,一個個金黃滾圓,包住的是平潭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包好的“時來運轉”可以有兩種烹飪方式,用鍋蒸制的是筋道彈滑版,用水煮的則是軟糯嫩滑版。不管怎麽烹飪,當香糯的地瓜皮包裹著內裏豐富的餡料送入口中時,都是驚艶味蕾的體驗。

“平潭島,地瓜多,大米少。”
適宜的氣候、光照以及沙質土壤爲平潭的地瓜種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裏的地瓜品質高、口味佳。平潭人除了會把地瓜做成地瓜稀飯、地瓜片等主食,還會把地瓜融入各種食物中于無形。除了上面說過的“時來運轉”外,“天長地久”、八珍炒糕等食物都有地瓜的身影。
平潭的紫菜還因爲太過有名而被加上了一個“海壇島”的“壇”字以作區分,名爲“壇紫菜”。毫不誇張地說,在平潭各式各樣的美味中,幾乎都有紫菜的身影:紫菜鮑魚煲、海蠣燉紫菜、紫菜海極蝦、紫菜燜芋頭……
簡單的食材在平潭會碰撞出萬千種美味。

靠海吃海的平潭,飲食中的C位自然是海鮮。海鮮從大海運到餐桌,食物也在平潭人靈巧的手中完成了一次大變身。
金鱘,學名“鋸緣青蟹”,以平潭東庠島生長的最爲出名,它營養價值極高,相傳在古代還是皇宮禦膳的海中珍品。用金鱘與糯米做成金鱘飯,是當地人們獨特的飲食風俗。
金鱘飯製作的第一步,是要把金鱘“灌醉”。所謂“灌醉”,即用老酒浸泡金鱘。被灌醉的金鱘癱軟無力,便于拆卸,另一方面,酒香滲透到蟹肉中,會讓金鱘飯更有滋味。

胡蘿蔔、香菇、五花肉切丁炒香,和已經泡了一晚上的糯米飯拌在一起使口感更爲豐富。再把“已醉得不省人事”的金鱘切塊後和其他配菜一起上鍋大火燜煮20分鐘就可以了。細嫩肥美的蟹肉與帶有酒香的糯米飯一同送到嘴中,鮮香味美,縈繞舌尖。
勇敢樂觀的平潭人深知,在海的深處繼續乘風破浪,才能獲得更多來自大海的美味珍饈。
平潭的一天始于海,也終于海。
早起去無人島趕海,體驗在沙灘上“拆盲盒”的快樂。拿起小桶和小鏟,在海風中尋找大海遺落的“寶藏”。白天坐上漁船出海捕魚,看著細密的漁網把活蹦亂跳的魚蝦捕撈上來,成就感滿滿。傍晚,從漁獲中選擇食材,將這口剛捕撈上來的“鮮”送入口中,是地道的漁家美味。
大海它什麽也不說,只是默默地給予,它給了平潭碧海藍天的景色、深厚的歷史文化、海洋的珍饈美味以及本地人的精神氣質,它無私地教會了平潭人什麽是生活。
-END-
參考資料:平潭在哪裏? 星球研究所
我的家鄉菜·平潭篇 《味道》 研學旅游與本土文化再現——以平潭國際旅游島爲例
郭重孟,許亦善從海壇海防博物館探討平潭“文化+旅游”的發展之路
平潭融媒體中心紅黃白紫皆饈饌 平潭薯香飄飛味正濃 問政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