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揚:火龍舞月
首發于香港明報 2022年9月8日
千百年來,萬億年以來,甚至比我想像中還要年代久遠的月亮,每當中秋節的約定再次到來時,依然給力的閃亮在“一年月色最明夜”(宋·林光朝《中秋月夜》)。

遍布神話的月亮,幽深洪荒,是地球上闊遠唯一的衛星,無數的謎團吸引著人類,衍生出許多綺麗傳說。
儘管日月循環往復,日子循環往復。圍繞著中秋月圓這一特殊的天象,人們穿越上古時代的月神信仰、秦漢的祭月習俗,魏晋的賞月時尚,任唐詩豪邁、宋詞激昂,把中秋月色裝扮得超然、澄明和高遠。
記得我到香港的第一個中秋節,嫂子邀約去賞月。早早吃過晚飯,提著紙制的燈籠,帶上月餅和水果等食物,還有蠟燭,往附近的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走去。


斑駁的細葉榕樹,延綿在古老的大麻石墻旁,滑動著正在開枝散葉的秋天。
公園是少數留存下來的殖民地時代建築物,滿滿的英倫味,不少港産片在這裏取景。樹林中星星點點是孩子們追逐玩耍提著的紙燈籠,草叢裏閃閃亮亮是一個個發光的小燈泡,讓人感覺很魔幻。
地上灑滿月光的婉約與銀白,似乎也淋淋漓漓沾染了一身文氣。我知道,這股無處不在的綿綿文氣從渺遠的春秋時期發端而來。最早出現在《周禮》的“中秋”一詞,兩千多年來映照著人間的天倫之樂,孕育出膾炙人口的千古篇章。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豪邁,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愁,再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闊大,都蘊藏著一種濃濃的家國情懷。
人們把自己的食品、蠟燭、花燈鋪在地毯上,在公園裏形成一個個家庭的空間。對于團圓的追求,是中國人的一種執念。而對美好生活的祈福,更是千百年來的一種期盼。

具有祈福意念的大坑火龍,作爲中秋傳統習俗已經在香港“游動”了過百年。這項充滿生命力的活動,在被納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成爲香港又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
那是19世紀末的大坑區,聚居著人口稀少的客家村民。他們耕種、打石、捕魚,隨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清淡、守拙、自然元素十足的生活。
據傳某日狂風大作,一條蟒蛇降落大坑,肆無忌憚地吞食家畜,村民合力制服了蟒蛇。翌日飓風退去,却不見了蟒蛇尸體。一時間村民産生了困惑,搬動如此巨大的物體,在那個年代,絕非易事。現實的,虛無的······形形色色的疑問,恰如這維多利亞港的海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村裏開始瘟疫蔓延,染病身亡的數字與日俱增。惶惶不可終日的村民,忽獲菩薩托夢,在中秋節那天,舞火龍游行,放炮竹驅趕瘟疫。
這個法子確乎神奇,也許因爲炮竹內含硫磺白藥,加以香火熏蒸,却也奏效。是大自然的玄機重重,還是天地命理?這些動人的民間故事异曲同工,却都體現出揚善抑惡的做人做事準則,讓人有了歲月靜好的願景。
大坑人與火龍結契了一百多年,習俗也被傳承了一百多年。
每年三秋過半,大坑人找來特粗的麻繩扎制有32節的火龍龍骨,把厚厚的珍珠草包裹在67米長的龍身,屈曲藤條做成的龍頭上插滿長壽綫香。還有鋸齒鐵片做的龍牙,手電筒做的龍眼,漆紅木片做的舌頭,整個製作十分講究。

夜幕降臨,聚集在面向大海巨石下蓮花宮的大坑人,爲新造的火龍簪挂上寓意吉祥、崇敬的紅綢,點睛、拜神。當鑼鼓聲響起,在兩個沙田柚做成的龍珠帶領下,點燃細密均勻地插滿逾萬支長壽香的火龍,循順時針方向巡游在區內挂滿彩燈的大街小巷。
由300多人舞動的火龍,沿途不斷展示出各種花樣。“雙珠戲火龍”、“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起龍結團”(打龍餅)、“彩燈火龍結團圓”······

我屏住呼吸的訝异間,一輪圓月悄然嵌入幽藍的夜空。蜿蜒起伏閃爍舞動的火龍又似乎隨月光上下騰飛,有如蛟龍出海的氣勢,一直舞向銅鑼灣海邊,然後被拋入海中,以示“龍歸天”(近年爲了避免污染海水,已經不再拋入海中)。象徵火龍把世間污垢送到海裏,明天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原來香港的中秋節是這樣燃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