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沒有人能逃得過它
原創首發 | 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丁遠泓
童年噩夢與習慣使然的結合體。
炎炎夏日,除去空調、短袖與西瓜,在飲料界裏,各地皆有爲了降暑而發明的“法寶”。
在青島,那必然得是任意一個小賣部都能打到的桶裝青島啤酒。一盆海鮮、一袋散啤,在溫度降下去的傍晚,一陣一陣吹著海風,關于夏天的美好想像,也不過如此。
在重慶,冰鎮的天府可樂絕對是童年回憶裏最珍貴的一部分。一把搖扇、一雙凉拖,在看不見頭的樓梯上噠噠地跑,累了便歇息著大吸一口可樂,所有的勞累困乏,一瞬間烟消雲散。
而在廣東,凉茶成爲夏天日常生活中逃不開也繞不過的“特飲”。如果說糖水是廣東人對自己辛勞一天的饋贈,那麽凉茶便是童年噩夢與習慣使然的“結合體”。

01 廣東人的“救星”
“我一個月都要喝上幾次凉茶,家裏也會經常煲。”
高文文(化名)是土生土長的廣州本地人,早在幼兒園時期就因爲感冒喝過第一口凉茶。
這劑醫院裏開的方子,又由媽媽親手煲的凉茶,“苦”和“難受”是她回憶起來主要的形容詞。
不過,都說用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廣東人從小喝到大,對凉茶的苦,也變得“欲罷不能”。
現在的高文文習慣有個頭疼腦熱或者感覺濕氣入體時去樓下的凉茶店買杯凉茶,也習慣了在家裏經常聞到媽媽煲的茶湯味,無論是失眠、祛火、清熱還是痛經,一碗凉茶,成了這家人心中永恒的“救星”。

凉茶文化在兩廣和港澳盛行,和嶺南的地理位置與獨特氣候有關。
嶺南自古爲百越之地,由于溫度常年偏高,降雨比較豐沛,形成一種濕熱的氣候,如何排毒解濕,是每一個嶺南人都必須掌握的生活常識。
據廣東省中醫藥局介紹,早在公元306年,東晋道學醫藥家葛洪來到嶺南後對此潜心研究,在其著作《肘後備急方》中,記載了很多治療嶺南熱毒上火及傳染病的藥方。
後人根據葛洪的醫學理論,結合自身經驗將一些中草藥熬製成凉茶,幷開始設置店鋪售賣。
在廣東、香港、澳門沿途設置的凉茶鋪一度成爲嶺南文化一條獨特的風景綫。

但幷非所有人都能够適應廣東本地的凉茶。
錢欣(化名)已經隨著父母搬到東莞居住7年多,作爲江西人,自小習慣吃辣的她擁有不怎麽上火的體質,也沒有喝過一次凉茶。“我身邊很多人經常喝,只是我不能理解爲什麽有人願意喝那麽苦的東西。”
02 凉茶界的王者
讓外地人喝不慣的凉茶,幷不是一種茶,而是草藥煮出的湯,大多時候也不能放凉了再喝。
提起凉茶,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嶺南特有的文化習俗,但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王老吉、加多寶、板藍根其實都能算是凉茶的一種。
不過,大多數廣東人幷不願意承認王老吉和加多寶是正宗的凉茶,他們眼中的“救命水”,得是捏著鼻子一口吞還必須用陳皮拯救味蕾的黑色液體。
在廣東凉茶界,首屈一指的,當是癍痧。每個廣東人的童年,都逃不過被媽媽哄騙喝下第一碗癍痧,再在還沒吐出來之前被塞進一塊陳皮。

癍痧最初由廣東人黃振龍創制,它由淡竹葉、崗梅、大頭陳、金盞銀盆、金錢草、救必應、五指金等中草藥熬制而成,對于預防熱症、濕熱肚痛、感冒頭疼尤其有效,被稱爲“廣東凉茶界中的王者”。
如果讓廣東人帶外地人去喝一碗凉茶,“癍痧”不排在第一也會排在前三,這種“萬能茶”除了苦,實在沒什麽缺點。
在所有的凉茶裏,高文文最喜歡的便是癍痧,“它是真的很苦,但苦的讓我非常有安全感,有什麽不適喝一碗下去全都好了。”
廣東凉茶不止一種,按照口味可以分爲苦茶和甜茶,按照藥材使用數量可以分爲“單方”和“複方”,按照功效可以分爲清熱解毒、清肝潤肺、解感等等。不同類別的凉茶能够適應人們隨季節變化的需求。
癍痧如果算是苦茶裏的代表,那麽茅根甘蔗水一定是凉茶店鋪裏最常出現的甜茶。
茅根甘蔗的主要製作材料爲茅根和青竹蔗,有時會加入胡蘿蔔、馬蹄等其它藥材,味道清甜爽口,有清熱凉血、生津利尿的功效。

由于製作方法不算複雜,這也是大多廣東媽媽閑時願意煮好端上桌的“愛”。
另外一樣會經常在家中出現的藥材是葛根。
作爲一種中草藥植物,葛根能够用于治療熱病口渴,可以瀉火排毒,幷且味道偏甜,口感偏粉。用更加形象的形容大概是,“外地人可能喝不慣,但很難喝吐出來。”
葛根也是錢欣聽過次數最多的藥材。從初中來到東莞,到現在就讀于廣州的大學,雖然分不清凉茶有哪些類別,但只要溫度升高,她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一定會提到家裏正在用葛根煮東西。
如果給夏桑菊定位,大概算是廣東人日常生活裏離不開一種凉茶。
夏桑菊本身幷不是一種植物,而是取夏枯草、桑葉和菊花三味藥材的頭一個字,常常用來清熱解毒,因爲味道甘甜,接受度較廣,白雲山也將其製作成顆粒銷往全國。

如果說高文文最喜歡的是癍痧,那麽最常喝的當屬夏桑菊,“只要前兩天炸鶏或者火鍋吃多了,晚上就泡一杯夏桑菊,對預防長痘特別有效。”
03 凉茶“凉”了嗎?
余老闆在廣州朝中路上經營一家名爲的“餘氏凉茶”的凉茶鋪,已經18年了,夏天主營解暑類,冬天主營下火類。
在她看來,2008年到2012年是凉茶在廣州發展的最好的時候,“(以前)喝凉茶的人很多,現在的生意大不如前了。”
2006年,廣東凉茶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可謂是凉茶銷量的轉折點。
相比于2005年國內凉茶飲料不足100萬噸,2010年凉茶飲料産業達到2500萬噸,一舉超過可口可樂全球銷量,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但如今,在多樣化的飲品市場上,凉茶越來越難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正在開業的凉茶店有4624家,而奶茶店有37386家,凉茶店的數量不到奶茶店的八分之一。
面對不再火熱的凉茶行業和一漲再漲的房租,余老闆在去年决定將門店的一半設爲淘菜菜、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社區電商的提貨點,幷在門前擺上一些蔬菜進行售賣。
在她看來,凉茶的生意變差,一方面是因爲人的養生觀念越來越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變少,另外一方面則是相比于凉茶的口感,年輕人會更加願意選擇其它飲品來日常飲用。
同時,不少凉茶品牌通過創新來尋找出路。
比如,王老吉開始實驗製作草本新茶以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有些店鋪嘗試將凉茶與酒結合起來以滿足年輕人的生活習慣,還有些店鋪通過凉茶製作甜品以尋找年輕人喜歡的“中間點”。

高文文也嘗過一次凉茶咖啡,最初是因爲新奇,後來發現味道幷不算差,“如果有其它系列的産品出現我會想再試試。”
雖然余老闆新研製過一種味道更甘甜的“菊花雪梨茶”,店裏賣的最好的却還是那些能解决身體不適的凉茶。爲了保證鄰居們喝凉茶的“安全感”,這些凉茶再苦也沒改過配方。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凉茶創新不能因爲獵奇而不考慮藥理。
前段時間將各種各樣的凉茶加入冰塊而形成的“冰廣式”引發了一陣追捧,但這種違背了有些凉茶溫服爲宜的使用方法很快被不少專家和醫生歸類爲錯誤示範。
其實對很多廣東人來說,苦才是凉茶的真諦,是凉茶不可被替代的地方。
畢竟無論凉茶如何創新,面對一些真正的頭疼腦熱、濕氣上身,一碗藏在老街裏的正宗凉茶才是每一個廣東人會做的選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