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遍地是“金”的小城,香爆了
轉載自九行Travel公衆號(ID: jiuxing_neweekly) 作者:黃加寶

都說“秋風起,曬陳皮”,每到深秋,懂行的老廣都會不約而同地搗鼓起一件事——曬陳皮。這不,在珠三角西南部的一座小城,早已“遍地黃金”。沒錯,九行說的就是陳皮的老家——江門新會。
每年10月-12月,這座小城都會因家家戶戶曬陳皮而裹上一層“金黃色”,從高空上俯瞰,就像是“遍地黃金”。其實,說“陳皮”是“金”一點也不誇張,正所謂“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放足93年的“陳皮皇”就曾拍出110萬/公斤的天價,可不就是堪比“黃金”嘛。

可世人皆道陳皮“越陳越香”,殊不知陳皮的故鄉也是如此,够陳够香:擁有1600餘年的置郡史,長期作爲四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小鳥天堂”“梁啓超故居”“崖山海戰”等都是外界對其的印象。
順著陳皮飄香,這座小城該出名了。
01 飄著陳香的小城
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禾秆草。看陳皮居首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廣東人對陳皮的執念有多深了,無論煮飯、煲湯、做菜、飲茶抑或是吃零食,都離不開它的身影。如果說廣東是“陳皮味”的,那麽最濃郁的地方必定是新會。
明代時期,李時珍早就在《本草綱目》裏爲“新會陳皮”蓋章認證:“今天下以廣中(即新會)來者爲勝。”其實新會的陳香味,早在700多年已飄出。

且看新會地理,新會位于珠三角西南部,北有圭峰山,南有古兜山,西江和潭江貫穿全境,河海相連,擁有虎跳門和崖門兩個出海口,正可謂“兩江彙聚,三水融通,鹹淡交融”。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孕育出巴金筆下的“小鳥天堂”,還孕育出盛産茶枝柑的鳳山。
在鳳山上,有一座熊(讀作ni,寫法是熊字下面四點水少一點,意爲三水融通之地)子塔。在新會當地又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能望見熊子塔的地方,就能種出好柑。”而熊子塔脚下的天馬村、茶坑村正是新會陳皮的傳統産區。

早在宋元時期,新會人已經有在鳳山一帶種柑取皮的習慣。元初的古籍記載,在外海(龍溪),僅陳氏一戶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到了明清兩代,新會陳皮已乘著葵扇之便,銷往省外。據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新會鄉土志》記載,新會陳皮已經被廣泛種植,幷成了當地的主要物産之一。到了1912年,光在會城一地經營的陳皮專營店已有30多家,被運往廣州、重慶和上海再轉銷至全國,名聲日漸隆盛。
在抗日戰爭前夕,新會陳皮年産量已達700噸。1945年後,新會地區還常常會出現“柑皮換糖”“柑皮換油”“柑皮換日常用品”的場景。由此可見,陳皮早已融入新會人的日常生活中。

製作陳皮的柑,必須得是新會的茶枝柑,又稱“大紅柑”,不過爲了與其他地區的柑相區別,當地人更願意喚它“新會柑”。《廣東柑桔圖譜》就有記述:“大紅柑原産新會,主産新會。果皮是制中藥陳皮及陳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
不同時期的新會柑,會衍化成不同的産品。八九月摘“小青柑”,往裏面填普洱茶,曬乾了便是小青柑茶;眼下采摘的正是黃綠相間的“二紅柑”,成熟度剛好,用以曬陳皮;而到了12月采摘的“大紅柑”,因經歷風吹雨打所剩無幾,也成了製成陳皮的最貴原料。


陳皮之所以貴,主要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采摘、剝開柑皮後,要經過底朝天6個小時的晾曬,然後陳化,每年還要不定期拿出來翻曬,如此反復3年,才有資格被稱爲“陳皮”。而要入茶的陳皮,通常都用保存8年以上的老陳皮,這樣的陳皮才能保證醇厚、回甘的口感。
在新會,隨處可見人們用陳皮入菜,常見的就有陳皮鴨、陳皮鵝、陳皮乳鴿、陳皮排骨。一道燒得入味、酸酸甜甜的陳皮排骨,能讓人反復吮指,甚至成了幾代廣東人的回憶。用陳皮入糖水,還能化作陳皮紅豆沙、陳皮綠豆沙等,開胃生津、甘甜可口。

新會和陳皮已然成爲一對不可分割的“CP”,可沒想到,當我們回看新會時,這座城也如同陳皮般,在漫長的歲月裏沉澱出自己的甘香醇厚。
02 新會,果然够陳够香
如果要挑選江門五邑地區裏的“精神宇宙”,那上榜的必定是新會。別看新會如今只是江門的一個市轄區,在歷史上,新會曾長期充當過四邑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在嶺南文化裏,那叫一個響噹噹地有名。

新會在三國時就被置爲“平夷縣”,到了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正式立“新會郡”,此時也迎來了從高句麗(今東北、朝鮮一帶)來的第一批移民。隋唐時期,新會憑藉岡州鹽場、官沖窑瓷器繼續蓬勃發展,到了唐初,新會已經成爲市務稅錢達4088貫的嶺南第三大商埠(僅次于增城縣及扶胥鎮)。
到了宋元時期,潭江流域被大規模開發,處在潭江下游的新會會城作爲“據點”而興起,此時會城河成了溝通潭江和西江的重要通道,連帶著會城成了“邑之襟帶,官船、民舶來往輻輳”之地,手工業相當發達。此時,新會的葵扇、陳皮、煮鹽、陶瓷等製品已經蜚聲中外,成爲全國葵扇製作和珠三角貿易中心之一。至明代萬曆年間,新會的地位徹底達到巔峰,成爲僅次于廣州城和潮州城的廣東第三城,貿易往來繁盛。

在富庶的經濟底氣下,新會人的精神文明也很足。早在南朝,已有天竺僧人到此傳教,乃至唐代,新會已有了“嶺南四大名刹之一”的玉台寺,香火鼎盛。而道教的傳播,又爲新會帶來紫雲觀等建築,氤氳了一派祥和的景象。
同時,新會人非常重視教育。北宋時期,新會就始建“新會學宮”,培育人才。新會人也不負衆望,自北宋以來,就出了231名進士(含狀元1名)、1343名舉人,爲五邑地區之最。明代著名思想家陳白沙在新會縣白沙裏(今江門市蓬江區白沙街道)開創了“嶺南學派”和“嶺南琴派”,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梁啓超、伍廷芳、陳夢吉、張其光、陳享等均來自新會。


許多人沒想到的是,宋代趙氏王朝也是在這個小小的地方終結的。當年陸秀夫護著小皇帝趙昺一路逃亡到新會崖山,幷在這裏建立宋代最後一個行宮,最後却不敵元軍,以宋室覆滅告終。雖然如今的崖山港因泥沙淤積,已不復初見,但新會的崖山古炮臺仍見證著這場700多年前轟轟烈烈的海戰。

新會在歷史上經歷了數次人口大遷徙,包括南雄珠璣巷的先民南遷新會和南宋末年20萬大軍駐守新會崖門,如今70%的新會人大多數是珠璣巷移民或宋軍逃亡者的後代。在文化上,新會又很早吸納了中原文明、嶺南文明和閩地文明,這一點在語言上表現得尤爲明顯。
雖然新會是江門的一個市轄區,但“新會話”明顯區別于江門市區的“白話”。江門市區在相對後期建設,口音已與“廣州話”相差無幾,但“新會話”就夾雜了客家口音和閩地口音,比如“太陽”他們會說成“日頭”,“爺爺”也會叫成“阿公”,“回家”說“返幾”……

經歷了1600多年的沉澱,新會留給世人的遺産早就不只陳皮,還包括了新會葵藝、白沙茅龍筆、蔡李佛拳、新會古典家具、大鰲咸水歌、新會魚燈等,它就如同一塊陳皮,等待世人品出香氣。
03 圭峰山下的新會人
雖然新會的名氣已不復當年,但新會早在圭峰山、小鳥天堂、梁啓超故居、陳皮和各種美食下滋養出平和的心境。
圭峰山位于新會北部,雖然談不上崇山峻嶺,甚至有點嬌小玲瓏,但其早已化爲當地的一個“精神符號”,承載著幾代江門人的回憶。而圭峰山的功能早已不只是爬山那麽簡單,滑草、燒烤、喂魚、拜神和喝茶,你都可以相信它。6路、103路、113路公交車更是每天不厭其煩地往返,織出綿密的烟火氣。

除了圭峰山,新會還坐擁巴金筆下的“小鳥天堂”。當年,巴金是這樣形容它的:“小船向著高塔下面的鄉村流去的時候,我還回過頭去看留在後面的茂盛的榕樹。我有一點的留戀的心情。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樣的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小鳥天堂”原是一座榕島,古巨榕母樹種植于明代萬曆年間,如今已覆蓋整座島。近看似原始森林,遠看又像浮在水面的綠洲,難怪被稱“南國奇觀”。
在錯綜複雜的古巨榕上,又栖息著無數鳥類。“小鳥天堂”裏以野生鷺鳥居多,有灰鷺、白鷺、烏鶇、大山雀、白頭鵯、翠鳥等40多種鳥類,每天傍晚就會形成“百鳥歸巢”的壯觀景象。

新會的中心——會城最能彙聚人氣。會城建于隋朝,一直是州、縣的治所,立身于此,總有一股揮之不去的人文氣息纏繞。新會人引以爲傲的新會學宮、梁啓超故居、陳皮村都在此處。
發展至今,新會也繼承“工業”這個老强項,維達紙業、李錦記醬油這些鼎鼎有名的産品均發源于新會。


因地處河網密布的珠三角,新會看上去也很“好吃”。睦洲黃沙蜆,同黃魚、河蝦被稱爲“當地三寶”。新會睦洲鎮位于西江出海口附近,海水的漲退和鹹淡交集給睦洲帶來了無數鮮美的河鮮、海鮮,黃沙蜆就是最出名的一個。新鮮捕撈的睦洲黃沙蜆,個個肥美、鮮甜、無泥腥味,只需一點花生油,配上葱、薑、蒜和料酒,最後撒上一點鹽,便是人間最鮮美的“油鹽蒸黃沙蜆”。

來了新會,也沒人能抵擋一隻古井燒鵝的誘惑。相傳古井燒鵝是南宋禦厨逃亡時留下的,做好一隻燒鵝,需經選鵝、充氣、填肚、封腔、燙皮、上糖皮、烤制7道工序,鵝必須得用開平來的馬岡鵝(五邑食材們的最好相遇),經過充氣、縫針、燙皮的一氣呵成,再用荔枝木烤制,便得到散發著棗紅色光澤、皮脆肉嫩、汁水四溢的古井燒鵝。
與廣州燒鵝相比,古井燒鵝的外皮更爲薄脆金黃,一口下去,有“哢嚓”的聲音奏響,當舌頭游走到鵝肉之時,汁水一下子盈滿口腔,咀嚼時還伴隨著淡淡的荔枝木清香,回味無窮。怪不得連五邑人都驅車趕往古井,只爲一口燒鵝。

雖然新會名氣不高,但有誰會不愛這座擁有1600多年歷史、帶著陳皮香氣的小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