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吃魚的地方,不在沿海
原創首發丨讀城記工作室(ID:DUCHENGJIPLUS),作者:丁遠泓
淡水産品産量全國第一
如果說湖南人離不開辣椒,江蘇人離不開白糖,湖北人離不開的,得是“水”。
湖北,作爲中國唯一漁業産值超過1000億的內陸省份,連續26年淡水産品産量高居全國第一。
這座“千湖之省”在淡水水産上“獨占鰲頭”:從普通的草魚、鯽魚、鰱魚,到特色的武昌魚、潜江小龍蝦、洪湖大閘蟹……應有盡有,在吃法上也“玩出了花”——清蒸魚、紅燒魚、糍粑魚,亦或是工序麻煩的魚面、魚圓、魚糕……皆是餐桌上的“常客”。
2020年,長江開啓十年禁漁計劃,依江而生的湖北加快了推進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脚步。到2021年,湖北省漁業總産值達到1458.88億元,相較于2020年的1156.78億元,增長26.1%,在漁業産值前十的省份中增長幅度排名第一。
湖北,是如何依靠淡水“稱霸”漁業?
01 “魚米之鄉”盛産“漁”
湖北省,總面積約18.59萬平方千米,東、西、北三面環山,中南部的江漢平原平坦肥沃,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穿省境。自古時起,湖北便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上世紀50年代初,湖北省擁有面積100畝以上的湖泊1332個,如今由于氣候變化及人類生産活動,湖北只維持有755個湖泊,但水資源依然十分豐富,幷逐步進行生態修復。
湖北省水利廳公布的公報顯示,2021年,湖北省水資源總量1188.82億立方米,其中有地表水資源量1170.4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26.21億立方米。
而在用水方面,2021年湖北省生態用水量爲21.0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77.3%,持續還水于河、還水于湖。

作爲一個山西人,易嵐(化名)來到武漢讀書後學會的一件事情便是吃魚。“之前逛家那邊的水産市場,感覺魚的種類沒有很多,來到武漢後去飯店吃飯才知道還會有江團、刀魚、武昌魚這些品種。”
事實上,淡水産品産量居全國第一的湖北省在漁業上,不僅大面積養殖普通的草魚、青魚、鰱魚、鱅魚、鯽魚、鯿魚、鮎魚等,也在武昌魚、潜江小龍蝦、洪湖大閘蟹等一系列特色品種上“下足了功夫”。其中,還有不少在美食界裏居得首位。
以小龍蝦爲例,2021年,湖北小龍蝦産量達到107萬噸,是第二名安徽省(49.5萬噸)産量的兩倍多,在全國小龍蝦産量排名前十的縣市中占據6席。
不止是魚蝦,燉得粉糯的蓮藕、脆爽無比的藕帶、清甜可口的蓮子、脆嫩清甜的菱角……都是湖北的水産。
02 “漁”哪只有一種吃法
湖北漁業發達,湖北人吃“漁”的方式也十分豐富。
在湖北,不同的魚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的家庭也會有不同的偏好。
籠統而言,如果說直接加上葱絲薑片清蒸、切成小塊用油煎、簡單處理加水燉都只是做魚的初級方法,那麽先處理再加工則是湖北的“進階版”吃魚。

在陳小家,一指長的小魚會在腌制後被炸成小魚幹當零食吃,稍大的刁子魚會在短暫晾曬後做成陽幹魚,再大一些的草魚則會在剁塊風乾後變成糍粑魚(一種湖北傳統名菜)。
“我媽還有自己的‘秘方’,如果能買到十幾條新鮮的鯽魚,就會在處理乾淨後,拿盆放生抽、生薑、辣椒面之類的調料泡上一天,入味後稍稍晾曬,直接收入冰箱,想吃的時候放鍋裏蒸一下就好。”
這樣的吃法,或許還不能顯現出湖北人對于“吃魚”的認真態度。
在湖北,最“高階”的吃魚乃“吃魚不見魚”。用魚肉加小麥粉和食鹽做成的魚面、將魚剔骨做成肉糜或煮或蒸的魚圓與魚糕,都是其中典型。
《漢口竹枝詞》曾形容湖北的魚圓爲“鮮鱗如玉刮刀椹,汁和葱薑得味深。”
這是陳小最爲懷念的味道,“我們家鄉做席面一定會有的菜就是魚圓、魚糕配上肉絲、木耳、金針菇一塊燉出的‘頭菜’,取步步高升之意,家裏有時候也會買一些,都不用很精緻,清水燉出來就足够鮮美。”
現在陳小每次回家前和父母通電話,都會點名要吃魚圓。“這種家鄉的特産美食就像是一個信號,吃到了才會感覺是真正的‘回家’。”

魚之外,湖北水産裏,繞不過的還有小龍蝦。
易嵐在武漢的每個夏天,都能聞到在空氣裏飄著的“龍蝦味”,不濃也不淡,夜宵的時間最爲明顯。
這個小龍蝦全國産量第一的省份在口味上做出了“花樣”,除去簡易的鹵蝦,清蒸、蒜蓉和油燜三種口味都是湖北小龍蝦裏的常規做法,不同店鋪爲了招攬顧客所推出的“特色招牌小龍蝦”,在味道上都能有所差异。
各式各樣的口味也“繞暈”了易嵐,最終,她們整個寢室决定去試試正宗的潜江小龍蝦,甚至在半夜搜索第二天武漢到潜江的出行方式。“雖然因爲種種原因沒能成行,但那種大家待在一塊‘想一出是一出’的生活會讓我一直珍惜。”
03 一年漁業産值增長26.1%
陳小還未離家求學時,每年非禁漁期,父親都喜歡去江邊購買剛剛捕撈上來的水産,然後交給母親即時處理,稍加調料端上餐桌,便是難得的鮮美。
隨著2020年長江十年禁漁計劃開啓,這種“鮮美”短暫消逝,又以全新的方式出現。
依江而生的湖北作爲全國淡水養殖第一大省,在落實長江保護的同時,逐步突破資源制約,實現養殖方式轉型。
2020年11月,湖北省提出《長江野生魚類繁育馴化科技攻關實施方案》,計劃用三年時間,養殖長江野生魚類商品魚407噸,幷推動6個長江魚品種的規模化人工養殖,擺脫以往大宗淡水魚産量過大價格偏低的制約,助力漁民增收和湖北漁業高質量發展。
方案初見成效。2021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湖北省漁業總産值達到1458.88億元,相較于2020年的1156.78億元,增長26.1%,在漁業産值前十的省份中增長幅度排名第一。
根據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湖北省水産品産量483.21萬噸,相較于2020年的467.88萬噸,只增長了3.3%。

湖北省的綠色漁業養殖也在不斷加速中。
以小龍蝦養殖爲例,現今湖北不僅存在“蝦稻共作”模式,即一畝水田同時既種稻又養小龍蝦,同時還出現“蝦—稻—土憨巴(學名爲‘中華沙塘鱧’)”共作的綜合種養新模式,一田三收,每畝收入將比單純蝦稻共作高出1000多元。
如今陳小對于家鄉“鮮美”的定義,是夏天回爺爺奶奶家時,父親忙完農作後會從稻田裏摸出幾斤蝦,用油爆炒。傍晚時一家人圍著桌子落座,“也不用開空調,過堂風就够,一口蝦一口飯,那樣的日子太美好了。”
根據湖北省漁業“十四五規劃”,2025年,湖北省漁業經濟總面積將穩定在800萬畝左右,淡水産品總量達到504萬噸,漁業經濟總産值突破3500億元。同時將力爭實現新增養殖尾水治理面積100萬畝以上,産地水産品抽檢合格率在98%以上,增殖放流各類水産苗種20億尾以上。
届時,靠著不斷增加的漁業産量與種類,湖北在吃“漁”上,應該還能有新的“發明”。
撰文|丁遠泓
編輯|王卓姣
版式|丁遠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