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西梅縣城,甜翻了
轉載自九行公衆號(ID: jiuxing_neweekly) 作者:黃加寶
“刮油神器”“腸胃清道夫”“便秘者福音”“實現拉屎自由”,這些標簽統統都指向今年夏天最熱的水果——哎,不是油柑,而是西梅。不知你們發現了沒,最近西梅有點“紅”得發紫,什麽油柑、黃皮都被拋諸腦後,輪到西梅登場。
比起“先澀後甜”的油柑,西梅就顯得“平易近人”得多:不僅入口清甜,汁水還能充盈整個口腔,就是不能吃太多。

這也不怪西梅現在才“紅”。西梅原産于黑海和裏海之間的高加索地區,又叫“歐洲李”,後來在法國種植,又在美國加州發揚光大,被中國引入不過是這數十年間,所以“藏在深閨無人識”也正常。
不過,在中國西北深處,有一座縣城就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西梅自由”。
01 每5顆西梅就有3顆來自這
有個“新鮮出爐”的冷知識是:新疆伽師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西梅生産、出口和加工基地,種植面積和産量分別占了全國的40%和60%,也就是說,中國每5顆西梅就有3顆來自新疆伽師。
那麽問題來了,伽師在哪?
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伽師”這個地名,細讀之下,與“喀什”還有幾分相像。沒錯,“伽師”這個詞其實就是“喀什”的同詞异譯,伽師縣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喀什”這個譯名先被占了,就譯爲“伽師”,在維吾爾語裏意爲“天賜昌盛、美麗富饒之地”。

伽師也從來沒有辜負過這個地名。
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緣,境內又有排孜阿瓦提河、克孜勒河、台勒維切克河流過,屬實是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的一塊綠洲,又有“西域明珠”之稱。

西梅對生長環境很挑,在它還沒被引入中國之前,人們常見的只有“西梅幹”,就是因爲西梅成熟期短,而且在樹種改良前“酸澀無比”,只能製成果脯食用。
但在“種瓜得瓜”的新疆面前,再酸的西梅也不得不“低頭”: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利于糖分積累,又有海拔高、無污染的天山雪水澆灌,喀什北部還三面環山,阻擋寒流。這樣的地理條件別說種西梅,就算種“鞋底子”都是甜口的。

其實新疆與西梅早已“結緣”。
在很早以前,野生西梅就生長于天山的密林之中,只不過如今的西梅品種大多從國外引入。在這座小小的縣城裏,點綴的風景早已從戈壁灘變成了西梅林,從前人們說“不去喀什古城不算到喀什”,看來如今還得加上一句“不吃伽師梅不算到喀什”了。2022年,伽師縣的西梅種植面積已達45萬畝,預計産量16萬噸。看來“西梅自由”,伽師人早實現了。

作爲“瓜果之鄉”,伽師縣的秘密武器當然不止西梅一個,伽師瓜、伽師石榴、伽師杏等水果早已聲名遠播。
特別是伽師瓜,憑藉極高的甜度、汁濃、皮薄等特點居全疆甜瓜之首,又被譽爲“天下第一瓜”。伽師瓜其實是哈密瓜的一種,屬哈密瓜中的“佼佼者”。據《疏勒地方志》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伽師就有甜瓜的種植,此後其更被譽爲“中國瓜王”和“西域珍品”,不少詩人都有留下詩句贊美伽師甜瓜,清朝時它更被列入貢品名單。

而伽師石榴和伽師杏也不賴。伽師石榴味甜汁多,完全不似酸酸甜甜的一般石榴,沒有一點兒澀口;而伽師杏也是以甜度出圈,吃過新鮮的杏子,才知口感有多驚艶。
看來,要尋新疆風味最濃郁的甜,還不得不去一趟這縣城。

02 伽師,古西域重鎮
別看伽師如今名不見經傳,還得靠“瓜果”才難得上一次新聞,在2000多年前,它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
由于距離遙遠,伽師身上的歷史實在“積灰”太久,但只要拍拍灰塵,你就會發現新疆西北深處這座毫不起眼的小縣城,其前身竟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域古國之一——疏勒國。根據張騫出使西域所編寫的《漢書·西域傳》,只有“疏勒國”條文內,赫然記載著“有市”(有商貿集市)一詞,可見當時它的繁華。

隸屬于喀什地區,只要稍稍知道西域歷史的人,都明白這小縣城不簡單。
沿著314國道,看著道路兩旁後退的戈壁風光,你很容易聯想到千年以前這裏的古絲路往事、旅途的種種艱辛以及被柏油馬路掩埋的聲聲駝鈴……

伽師的面貌,很遼闊。
在伽師縣西克爾庫勒鎮,有一座七彩山。比起吐蕃的“火焰山”,這裏的名氣有如一粒塵埃,隱于茫茫的戈壁之中。七彩山可謂是“伽師美之首”,屬天山餘脉,位于我國最大的斷層陷落帶,億萬年的地殼運動把這裏揉搓得千溝萬壑、光彩奪目,如同天地間流動的烈焰。

七彩山下,還有一個西克爾湖。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著七彩斑斕的群山,像一個調色盤打翻在水中。
伽師的遼闊幷未在七彩山止步,在西克爾湖東北41公里,還有一處西克爾大峽。這個大峽是中國目前發現最神奇、最長的斷層陷落帶,更被世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天門神秘大峽”,形成于4億年前的印度洋地殼板塊運動,早在2006年就被聯合國評爲“全球優秀地質公園”。

伽師的歷史人文,也在這億萬年的風沙躁動中得以沉澱:伽師的佛文化很濃郁,當然了,“疏勒”是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方之一。
公元6世紀初,整個西域都崇尚佛教。東晋時期,高僧法顯在途經疏勒時,就記述了當地五年一次的佛教大會。等到唐代玄奘行經疏勒時,當地已有僧院達數百所,是以“僧徒萬余人,習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諷其文,故誦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在伽師當地,還留下了一座始建于唐代、歷經滄桑的莫爾佛塔,記錄著當年佛法的昌盛。

在伽師這座小縣城,還有許多西域聖賢的足迹。比如寫出長詩《福樂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哈吉甫是喀喇汗王朝時期杰出的詩人、學者和思想家,他本人及其著作《福樂智慧》在南疆的地位就相當于漢族人眼中的孔子和《論語》,是先賢也是聖人。
在伽師城中心體育路南側,就修葺了一座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莊嚴肅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除此之外,伽師還矗立著一座阿曼尼莎汗陵,阿曼尼莎汗是15世紀杰出的維吾爾女詩人,也是阿不都熱西提之妃,她是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者和整理者。

時光荏苒,黃沙漫漫,這些建築依舊勤勤勉勉地記錄著伽師縣過去的輝煌。
03 饢和手抓飯,伽師人的日常
在伽師,滋養人的不只瓜果,還得是落到一日三頓裏的烟火。
老藝術家發現,獨特的地理人文早已造就出無可替代的伽師味蕾:饢、手抓飯、烤魚、拉麵、缸子肉、烤全羊……讓人不得不感嘆,伽師,真的太好吃了。

俗話說:“可以一日無肉,不可半日無饢。”除了西梅,伽師人把饢也做成了産業。饢是新疆人的主食,歷史上伽師人也以“打饢謀生”著稱。過去,浩瀚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令人望而生畏,游牧的人們必須帶上足够的乾糧,于是,能果腹又頂飽的饢便成了這一地區的主食。
做饢的主要原料是麵粉,和勻、揉透,捏成饢胚,戳上特色的花紋和蘸上蘸料,就可以放入爐中烤制。新鮮出爐的烤饢香氣十足,金黃的色澤讓人把持不足想咬上一口。隨著時間的逝去,饢會變硬,但經滾燙的茶湯中一泡,便恢復鬆軟香甜的口感。在伽師縣的大街小巷,窩窩饢、沙棗饢、果仁饢、辣皮子饢、小酥饢都是經常出現的烤饢。

手抓飯則是伽師的另一絕。用羊肉、胡蘿蔔、洋葱、羊油來拌大米飯,那叫一個“芳香四溢”。羊肉的油脂滴落在香噴噴的米飯中,胡蘿蔔則承擔解膩的角色,一口炫進嘴裏,人生都圓滿了。

伽師的烤肉和烤魚,同樣不可錯過。“新疆烤肉”在全國烤肉界可是叫得出名號的,伽師烤肉也不例外。
在縣城大街上,你很容易遇上嗞嗞往外冒油的烤肉攤,烤羊肉、牛肉、牛板筋、羊肝、羊心、羊腰子,還有放進饢坑裏烤制的架子肉和烤全羊,屬肉食愛好者看了都落泪的程度。而“烤魚”則是伽師的一大特色了,只見師傅手起刀落,把魚剖開,插上竹棍,放上烤架,不一會兒,魚的皮下脂肪開始冒出香氣,連路過的路人都忍不住回頭瞥一眼。


要吃肉吃膩了,伽師人還可以隨時泡上壺奶茶。在畜牧業發達的新疆,奶,也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酸奶、酸奶疙瘩,還有用磚茶、鮮牛奶和鹽熬出來的鹹奶茶,早已解了牛肉、羊肉的膩。

就這樣,坐擁著全國最大的西梅生産基地,在伽師瓜、杏、石榴的藤下,在七彩山和佛塔的勾勒下,伽師人幷不富裕,但精神和食物却早已富足。
參考資料
中國公路網 《伽師 絲路遺風》
中國財富網 《一“進”一“出”,新梅如何下天山?》
上海紀實頻道 《喀什傳說》
-END-